问题详情

西魏掌权者宇文泰重用苏绰,制定计账、户籍等制度;奖励清廉,严禁贪污,建议裁减官员,进行屯田,又作《六条诏书》。宇文泰完全采纳,令百官诵习。州刺史郡守县官不通六条及计账法,不许做官。西魏政治显然比东魏政治好一些,口口口口口。在空格处,应该接着的是哪句话最为适宜。

A.宇文泰选取身体强健的农民组成府兵

B.西魏后来成为北周,东魏后来成为北齐

C.到孝文帝时进行大规模的华化运动

D.宇文氏的政权从此趋于巩固

 

相关热点: 掌权者   孝文帝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马克思主义划分国家历史类型的基本标准是:()。(本题2.0分)
A.本国政府对于国家主权的掌握程度
B.社会经济基础和阶级实质
C.地理环境
D.掌权者人数的多少
社会主义领导者的本质是()
A.掌权者、指挥者和管理者的统一B.当权者、负责人和服务员的统一C.掌权者、控制者和指挥员的统一D.当权者、独断者和主导者的统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正值“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基于对这一现象的担忧,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巩固封建统治,孔子提出了如下思想:“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一些人把“寡”解为土地财产少当是误读,所谓“寡”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孔子的“贫”是指土地和财产少。孔子的“均”应有两解:一是“平均”,如((荀子·君道》:“以礼分施,均编而不偏”;二是“公平”,相当于《管子·形势》所言“天公平而无私,故美恶莫不覆;地公平而无私,故小大莫不载。”

 这段话经常被当作儒家宣传平均主义的经典表达加以批判。有的学者指出,社会财富分配的公正合理,确实是社会稳定的前提之一,但孔子“患不均”之正确,并不能证明“不患贫”之合理;“均无贫”不合事实,“不均才贫”更不合逻辑;“均”是分配形式,“贫”是财富多少,财富分配之均与不均,与财富之多少没有关系。“不患贫”是危险的,因为“贫”正是“不安”的首要原因;物贫则人争,争则不安;人所争者,正是这不足之物。“均无贫”彻底的没逻辑,其极端形式是人人都是零,也就不是贫;而人人都是零,均是绝对均了,但贫还是贫。

 这番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加以解释。要知道,孔子这段话是针对季康子掌权者之流通过对外战争攻伐等不义手段掠夺土地和人口而讲的,不是泛泛而论。他分别把“均”、“和”、“安”和“贫”、“寡”、“倾”当作两种价值,“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表面上看是只追求平均、安定而排斥土地和人口的增加,其实不然,他不过是强调通过采用“均”、“和”、“安”的手段和途径达到解决“贫”、“寡”、“倾”的问题。总之,是利用“均”、“和”、“安”的工具理性达到无贫、无寡和无倾的价值理性目的。“均”作为分配形式同“贫”并非完全没有关系,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财富的生产和不同人所占有的财富多少。“均无贫”是说“均无极贫”,绝对平均会致贫,但相对平均却可以防止极端贫困、防止两极分化。其实,从另外意义上说,孔子又何尝不“患贫”、“患寡”呢,他对足食、足兵、民信的肯定,对庶、富、教的赞许,就是最好的说明。“贫”确实是“不安”的重要原因,但历史表明“不均”也是“不安”的根源。就像有的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均贫富,并不是绝对的平均主义。在文化分子特别是儒家的心目中,它不过是相对的平均思想,是协调贫富差距,使之保持在适当限度之意。”(封祖盛、林英南:《开放与封闭》)一定的贫富差距在私有等级社会是必要和必然,只是孔子在肯定使各个等级的财富与其身份地位相一致、强调等级分配的同时,坚决反对过度贫富差距。当季康子试图借改革税赋制度以聚敛更多财富时,孔子说:“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孔子讲季康子比王朝的周公富有,而冉求还替他搜刮、聚积增加他的财富;冉求不是我的门徒了!你们大张旗鼓地去声讨他好了。

 (节编自涂可国《也谈儒家的财富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代,贫富差距已造成了社会的频繁动荡,这引起了孔子的深深忧虑,为消除社会隐患,孔子提出了“均”富的分配主张。

 B.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不能简单解释为土地财产少,而是类似于老子“小国寡民”中的“寡民”,指人口少。

 C.有的学者认为,孔子提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是在宣传平均主义。

 D.反对孔子“均”富思想的人,言论虽不乏深刻,但存在诸多误解,因为他们是在脱离了特定的历史语境的条件下加以阐释的。

归根到底,决定法律意识内容的是()

  • A传统法律文化

  • B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 C个人法律意识

  • D掌权者的意志

“我在军队中服务了几十年。经我之手,那些渴望生活、渴望爱情的青年男女却走向了墓地。他们为了保卫我们而献出了生命。”“无论是我们世代,还是未来世代的每一位领袖,他们眼前都应该摆放上儿童列队前行等待屠杀的照片,放上火葬场外惊恐万状的妇人们的照片。这些应该成为对所有掌权者的警告。”以上这段话出自()。

A、《滑铁卢的一分钟》

B、《战争,还是和平》

C、《敬畏生命》

D、《我们的宇宙图像》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