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王阳明全集》中记载“先生(王阳明)每临席,诸生前后左右环席而坐,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至有在侍更岁,不能追记其姓字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王阳明的心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B.王阳明的学说取代朱熹的学说

C.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明代正统思想   D.王阳明创立了庞大的心学体系

 

相关热点: 王阳明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明代中叶以后,新经济因素滋长,城镇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危机在不断加深。王阳明以为当时读书人沉溺于理学,无补于社稷安危。他力求建立有效的统治学说,认为一切事物都产生于人心,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同时王阳明也提出人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涕,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他还提出“以吾心之是非为是非”,不必以孔丘和朱熹的语录为真理。程朱理学主张天理的他律性,天理成为外在的道德律令。王阳明良知自律思想架起了道德内化与道德外化的桥梁,高扬了个体的自主性和自律性,从而把人从外在天理的奴性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称王阳明为中国的马丁•路德,确有一定道理。

——摘编自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等

材料二:中世纪西欧社会处于基督教的绝对统治之下,各种社会弊端丛生。自12世纪开始,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开启了宗教改革的进程。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因信称义”,即凭借内心对上帝的信仰就可以得救,无须事功或苦修。这使他最终从“因信称义”引申出“人人皆僧侣”这个直指天主教的革命性原则。……王阳明思想中确实存在着突出人的主体地位的倾向,但是就其对人的规定以及对所置根其中的社会生活所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又都远远不及欧洲同时期宗教该改革运动。

——摘编自黎玉琴《王阳明关于“人的发现”及其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阳明心学是如何继承、发展儒家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与马丁•路德两者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有何相似之处,并归纳两者思想的不同。

 

关于王阳明的“诚意”说,理解错误的是

A.王阳明的“诚意”说是一种经验主义

B.“意”就是意识、意向、意指

C.一个事物不是首先从事物开始,而应当从意开始

D.获得知识不是外界把知识强加于人身上,而是人通过意发动知识。

《王阳明全集》中记载“先生(王阳明)每临席,诸生前后左右环席而坐,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至有在侍更岁,不能追记其姓字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王阳明的心学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B.王阳明的学说取代朱熹的学说

C.王阳明的心学成为明代正统思想   D.王阳明创立了庞大的心学体系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四民”秩序

B.注重改善百姓生计

C.关注人的道德修养

D.主张整合社会阶层

中国明代的王阳明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在他看来,凡是认识之真切、情感之发动、意志之决断,都是行(实践)。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

A.否认了实践的客观性

B.王阳明坚持“知就是行,行就是知”

C.是唯心主义的实践观

D.科学地揭示了实践的概念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