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网 >招录考试 >公考 >试题详情
问题详情

老一辈气候学家张宝堏先生于1934年提出季节划分线,他提出当候平均气温高于22度()。
A、作为春季的开始
B、作为夏季的开始
C、作为秋季的开始
D、作为冬季的开始

相关热点: 气候学家   老一辈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老一辈气候学家张宝堏先生于1934年提出季节划分线,他提出当候平均气温高于22度()。
A、作为春季的开始
B、作为夏季的开始
C、作为秋季的开始
D、作为冬季的开始
天气预报所指的气温是指在离地面1.5米高度的位置上所观测到的气温,以℃表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环境温度升降1℃,人们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候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暖,还跟经济盛衰、经商成败有关。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气温变化1℃,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惊人!据估计,农业生产区气温每下降1℃,就会减少一周(7天)的生长季。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在全球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气温变化1℃时,中国华南因全年的日平均气温基本上大于10℃,故积温变化为365℃,这可种植三茬儿作物,相当于每一茬儿作物有122℃的积温变化。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均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经济学家发现,酷夏可激发人们消费热。若夏季平均气温偏高1℃,则35℃以上的高温天数就会飙升,空调、电风扇、纸扇、冷饮、啤酒等销售量就会成倍增长,商家无不拍手称快。德国刑侦专家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37℃,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事件的数量比气温32℃时高出达30%以上。混凝土浇筑工程,务必严格按照每天气温来安排,夏天不超过28℃,冬天不能低于零下5℃,否则,会出现工程质量问题,百年大计可能毁于一旦。气温变化1℃还与人的死亡有关。如上海市在炎热日(34℃以上),夜间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8人;午后每升高1℃,死亡增加10人。广州市炎热日最高气温的时候,每升高1℃,死亡增加2.3人;炎热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1.5人。根据本文,混凝土浇筑工程的成败与什么有关?
A.气温B.个人技术C.施工计划D.施工质量
(单选题)读右图“我国东部冬小麦种植区内收获期等值线图”,近年来有多位欧美气候学家推断在未来20~30年间,地球将经历一个相对气温偏低的“微型冰河世纪”。假定这一推断成立,据此回答以下问题导致R地和Q地等值线延伸方向不同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纬度和距海远近

B距海远近和季风环流

C地形和季风环流

D纬度和地形

地球的南北两端在1.2万年前同时急剧变暖,这表明一些曾被认为是区域性的气候变化事件可能影响过整个地球。研究人员发表于美国《科学》周刊上的一项研究报告说,气温升高12摄氏度以上,足以融化海冰,并结束地球上一次主要冰川期。博尔德科罗拉多大学气候学家詹姆斯?怀特说,对最近取自南极的冰芯的一项分析结果显示,南极地区的温度有过一次迅速的升高。在同一时期,北极地区也在变暖。怀特说,取自北极附近格陵兰岛的冰芯显示,在同一时期,北极地区的温度在50年里上升了近36摄氏度。怀特说:“我们在南极和格陵兰岛观察到的现象极为相似。我们曾经怀疑,过去自然发生的一些大的变化只是局部现象。既然我们在地球的两端观察到同样的现象,这就确实意味着气候变暖是一种全球现象。”他说,这些发现“打乱了古气候研究,并使我们重新考虑那一时期的气候变化。”怀特说,研究人员需要更加仔细地研究地球气候是如何从大约在1.25万年前结束的冰川期脱离出来,并过渡到目前较为温和的气候的。怀特说,南极冰芯还显示,主要的温室气体甲烷突然增加了。甲烷、二氧化碳和其他一些气体会积聚在大气层中,阻止来自太阳的热量从地球上散发出去,从而导致地球普遍变暖。怀特说,人造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变暖可能与自然状况下的有可能发生的变暖类似。他说:“人类的所作所为在某些方面与自然系统的所作所为没有区别。人类向大气添加甲烷,自然界也是如此。我们只不过添加得更加快些。”怀特说,正是由于这种原因,研究过去气候的自然变化可以使我们对人类活动怎样改变未来的气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瑞士伯尔尼大学物理研究所的托马斯?施托克尔说,怀特和他的同事发表的这项研究结果令人吃惊。施托克尔在《科学》周刊上撰文指出,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南极变暖与1.25万年前发生、有大量证据证明其存在的北半球突然变暖可能是同步的。怀特的研究提供的最主要的信息是:
A.地球的南极和北极曾在1.25万年前同时变暖B.北极地区的温度曾在1.25万年前升高了近36摄氏度C.北极、南极曾同时变暖的事实,打乱了古气候研究D.1.25万年前地球变暖可能不是区域性气候变化而是全球性气候变化
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有科学家深信,共生是生物演化的机制,“大自然的本性就厌恶任何生物独占世界的现象,所以地球上绝对不会有单独存在的生物”。
人类群体之间的社会共生、人与禽畜共生、人与植物共生、人与微生物共生等,都是人类表现出的共生性质,共生关系的改变最终也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不可以凌驾于自然和其他物种之上,求同存异、和谐共生才是建构人与自然关系的不二之举。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观测数据,过去40年,北极夏季海冰面积减少了近一半,由于北极冰川不断融化,北极熊的数量骤减。气候学家预测,2040年前,北冰洋的冰层可能完全消失。这可能摧毁北极的生态系统,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全球的生态和气候系统。
参考给定材料,以“共生”为话题,结合实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论证充分,条理清晰,语言流畅,字数800~1000字。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