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价值规律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分配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  )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地球上46亿年历史中的最大极寒,莫过于元古代的那次“雪球事件”。雪球事件发生在距今7亿年前,全球冰川突如其来地尘封了一切。先是从两极开始,冰川逐渐向低纬度进军,直至把热带的暖风与浪花全部凝固在肃杀的极寒中。雪球事件来去匆匆,在元古代末期留下印记后,便马上消失在一如既往的温暖中。
人们究竟是靠什么线索,断言出当时的地球就是这么一个宇宙级的大雪球呢?靠岩石。只有岩石的残片,是唯一能够穿越时空,将尘封往事保留至今的星球遗迹。
岩石中的沉积岩(由地表沉积物压实固结而形成的岩类)是反映当时地表环境的直观快照。一层层的沉积岩构成地层,一套套地层又构成大陆表面直接披覆的“外皮”。所谓大陆,不外乎是蓝海中一座座庞大的“移动方舟”,它们会漂移、会裂解,也会在偶然的时段,合众为一。科学家们有一套完善的方法,揭示大陆上的每一块沉积岩形成于何时、何地以及何种环境,并以此还原大陆漂移和环境变迁的历史:利用层序律和同位素时钟,能够确定出地层形成的年代;利用沉积岩中含磁矿晶的排列方位,能够还原出大陆当时所处的纬度;岩石的结构与构造可以揭露沉积物生成的环境;而地层间的叠置关系则记录着环境的演化与变迁。
板块漂移可能是雪球事件的始作俑者。在当时的地球上,各个板块已经聚合为联合大陆,处于中低纬度间。大陆的表面是岩石,对太阳光的反照率比大洋要强得多,而低纬度偏偏又是地球接受太阳光最多的区域。陆地增加的直接后果,便是单位时间内整个地球系统获得的太阳能更少了。地表的温度输入主要靠阳光,“净收入”的减少,是全球变冷的第一推力。
地表之上,还有大气层。温度的输入是一回事,但维持又是另外一回事。地表温度的维持主要靠温室气体——比如二氧化碳(CO?)等对太阳能的锁定。大量陆地聚集到低纬度,对大气中CO?的含量是一个极为负面的影响因素。热带降雨活跃、大气潮湿,导致大陆岩石圈风化作用空前活跃。在风化作用中,大气中的O?、CO?、H?O等成分被消耗,并随着生成物进入岩石圈,从而退出大气循环。当大气中“净流通”的CO?等温室气体减少,温室效应便随之减弱。环境温度逐渐降低,冰川一步步生成并扩大,冰期就这样悄然而至。
到了冰川扩大的时候,事情就变得更加不可挽回了,冰川本身便是上述合力的结果,但它也恰恰是全球持续变冷最有效的诱因,回到反照率这个概念上,说到反射太阳光,无论海水也好,岩石也罢,又有什么能跟晶莹的冰雪相比?另外,当水体扩大结冰,蒸发会越来越少,大气中能够维持温度的湿润水汽也骤然下降,反照率的激增和蒸发率的骤减,直接使冷室效应进入了一个持续堆栈的死循环。环境模拟表明,当地球表面有一半被冰覆盖的时候,全球冻结将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一个冰雪满布的地球,将是必然出现的结局。
那么谁又是当时地球的破冰者呢?
不是太阳,也不是撞击的天体,而是地球自己。这是一颗有着活跃内动力的热行星,而这份终将表现出来的力量,叫做火山作用。火山的及时救援,让地球从全面的凝结中苏醒了过来。被称为极端火山作用的事件,无疑是生物圈的灭绝级大杀器。然而此时,这个让生物圈闻风丧胆的武器,却成了把地球从雪球中拯救出来的功臣。当然,对付冰雪的套路其实也没什么新鲜的:不是靠岩浆的温度来直接烘烤,而是靠输出气体来间接改变大气圈的成分。
那些被封进岩石圈从而退出大气循环的温室气体们大概不会忘记,地球本身其实是一个更加庞大的循环系统。气体被锁进岩石圈?不要紧。岩石还要在板块构造的循环中被带回地幔里。当岩石的枷锁融化为流动的岩浆,气体也就重获了自由。随后,等火山作用适时打开重归地表的通道,这些溶于岩浆的挥发物,便会随着汹涌的热流一起回到大气层。
雪球时期,由于冰盖的影响,全球的岩石风化率进入了一个历史低位,地表温室气体的消耗因素几乎“触底”。此时,火山作用的净输入便显得尤为突出了。火山持续溢气,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越聚越多,当它们的占比重新达到足以封存阳光,使平均温度能够重回冰点之上时,经历了“冬眠”之后,生物圈获得了一场迸发式的发展,这种反应远远超出了元古代长期以来所表现出的样子。
一个从雪球中醒来的生物圈,将要给地球带来多大的变革呢?
长久以来被单细胞生物所统治的时空,随着雪球事件的结束而一并瓦解。多细胞的复杂生命,辐射性地扩展到了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生命从此成为地球的“显学”。这5.4亿年,是我们自己的故事。生命见证了一个个优势类群的崛起,也见证了惨不忍睹的灭绝。高山依然在隆升和剥蚀,海洋也依然在扩张和闭合,但是,唯有那神秘的雪球,却再也没有重回世间。
科学家利用岩石层序律还原大陆当时所处的纬度。
近年来,“行政不作为”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国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以整治。下列关于“行政不作为”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
A.法律规定“这个职责我必须为”,不作为就是违法
B.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履行而未履行或拖延履行其法定职责的状态属于行政不作为
C.一些行政机关存在的“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认识是一种对行政职责的误解
D.行政不作为和行政乱作为都是一种行政失职行为
1.2017年5月12日,全世界互联网用户都因为“蠕虫”式勒索病毒软件传播而人心惶惶。?在国内,不仅是个人用户,一些政府机构的计算机也遭到攻击,网络安全问题再次引发高度关注。
恰逢此时,我国第一部《网络安全法》于6月1日正式施行。这部旨在保障网络安全,维护网络空间主权和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而制定的法律,着实令人期待。
《网络安全法》作为网络安全的基本法,对网络安全的定位和目标、管理体制机制、监督管理等基本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国家网信办认为其确立了网络空间主权、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并重、共同治理等基本原则;提出制定网络安全战略,明确网络空间治理目标,提高了我国网络安全政策的透明度;进一步明确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权限,完善了网络安全监管体制;强化了网络运行安全,重点保护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完善了网络安全义务和责任,加大了违法惩处力度等等。
2.生活在当今社会,“你听说了吗?”渐渐成为朋友之间日常聊天常用的开头,紧跟其后的内容往往就是一个正“当红”的网络谣言。
2017年2月12日,中国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发布2017年1月十大网络谣言,其中“成都将遭遇2000年来最严重雾霾”“梁永涛、张慧火车票丢了”等谣言纷纷上榜。?搜索相关信息,某些谣言的相关条目已经高达上百万条,一些还成为网友在社交平台中的热议话题。这些不同类型的谣言不断地改头换面,每天在互联网平台上“你方唱罢我登场”。
作为一种非正规的组织传播形式,谣言把未经官方证实,有时甚至是捏造的消息通过媒介进行传播。为什么网络谣言能够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呢?复旦大学网络空间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沈逸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谣言产生的背后反映出民众对高质量信息的需求与信息的供给能力存在落差。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副教授任孟山在采访时表示,社会学研究领域有一条关于谣言传播的基本公式,即谣言流布量=问题重要性×信息的模糊性/公众的判断能力。?网络谣言大都是倏忽而来,倏忽而去,然而这倏忽之间造成的损害却令人不可忽视。?谣言与事实相伴而行,在西方文化中“谣言女神”同时拿着事实和谣言两把号角传播着消息。有些谣言一眼就能被人识破,而一些包装精致的谣言,用九句真话掺一句假话,就很容易蒙蔽民众。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人民网新媒体智库联合发布的《2016网络谣言传播以及成年人认知情况研究报告》显示,在2016年上半年450个典型网络谣言案例中,涉及社会安全的谣言达到近200条,远超其他谣言类型,与民生相关的谣言数量超过谣言案例总量的2/3。?民生话题与民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然也就成为网络谣言的重灾区。?任孟山认为,民众对一些热点话题很关注,权威信息跟不上,民众只能各自揣测,出现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再加上公众的判断能力本就参差不齐,?若任由网络谣言发展,?人们眼中事实与谣言的界限将会变得模糊,社会公信荡然无存,最终将陷入“塔西佗陷阱”。
任孟山认为,在互联网时代,谣言传播具有速度快、广度大、烈度强的特点。?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与社交媒介的应用,使信息的传播速度远远超出传统媒介形式。互联网能够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相对平等和私密地进行传播,使网络谣言变得易于相信。?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谣言进行电信诈骗以及通过散布谣言蓄意制造社会恐慌和动荡,对民众心理造成伤害。
当然,互联网传播的特点同样也能够作为辟谣机制发挥效用。?沈逸认为,对于网络谣言治理不能仅仅只是呼吁民众提高警惕,更要有关部门及时发声,有所作为。网络谣言的治理,关键还是要治人。?首先,针对网络谣言的始作俑者,一方面要及时揭发其谣言内容,避免民众上当,更重要的是揭穿网络谣言背后的利益链条,使民众认清其“套路”。?近几年,在秦火火、“立二拆四”等网络谣言案件的审查中,对于其背后利益链条的揭穿存在着缺失,而这种缺失造成的结果是民众不清楚案件的本质,反而宁愿相信那些被揭穿的谣言。?其次,对于那些出于感情宣泄故意或下意识的谣言传播者,在法律上仍然存在一些空白,一些人也存在着法不责众的心态,如何在谣言传播的各个环节进行法治管理十分重要。
沈逸认为,有关部门要克服懒政的特点,增强政府信息透明度,消除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信息真空状态,建立起一套及时有效的谣言反驳机制。?针对一些热点事件,不能指望当事人自己发声,而要通过官方正式渠道澄清事实。对于一些辟谣网站或者在社交平台上进行辟谣的个人和组织,有关部门可以进行吸纳整合,降低辟谣成本。?另外,随着信息全球化,一些国际谣言同样不该被忽视,很多谣言就是从境外流入或者是出口转内销。?造谣动动嘴,辟谣跑断腿。?一方面,我们要呼吁民众提升社会责任感,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另一方面,更需要有关部门克服懒政的问题,做到信息透明、及时发声,并斩断网络谣言背后的利益链条。
3.《北京晨报》曾在2017年5月5日刊发《女主播夜宿故宫直播慈禧床榻?》报道,提到一名女主播为和网友打赌,躲过保安夜间藏身“故宫”直播,视频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事后,涉事女主播坦承当晚的直播其实是在怀柔的一个影视基地进行,并就此事表达歉意。?5月16日,公安机关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对涉事的违法行为人杨某、李某和周某分别作出相应的处罚。
此事刚刚平息,又有一类似的事件出现。?据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分局官方微博消息,关于网上流传的“成都警察假装查酒驾帮人求婚”视频,经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分局调查,该事件系某婚庆公司策划的求婚活动。5月17日20时许,在锦江区茶花街,该婚庆公司请两名表演者穿仿制警服跳舞,而两名男子既不是警察也不是协警。?根据《人民警察制式服装及其标志管理
规定》第十八条,成都市公安局锦江分局依法对婚庆公司负责人鄢某处1000元罚款,对两名跳舞男子陈某、潘某处以警告。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直播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形式受到了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的青睐,已成为互联网传播的新业态。?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国内网络直播平台超过300家,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到3.44亿。
网络直播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乱象,比如有人虚构事实以吸引大众的眼球,从而达到出名或营利的目的。?上述两个事件,一个是损害了故宫博物院的形象,一个是损害了人民警察的形象,都隐瞒了真相、欺骗了受众。
直播市场鱼龙混杂,违规、违法内容传播蔓延,监管难题层出不穷。仅2016年,被苹果商店下架的直播APP就有60多家,涉黄、刷榜是主要原因。?网络直播不能因博眼球而“碰线”,否则不仅会给他人带来不良影响,自己也会因此受到法律法规的制裁和道德舆论的谴责。
2016年12月1日,《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实施,一些没有运营资质、靠打“擦边球”运营的中小平台的命运被确定。据不完全统计,2017年年初,爱闹直播、网聚直播等十几个平台已无法登录或宣布关闭。
一方面,监管力度加大,大浪淘沙,而另一方面,重压之下,网络直播也面临着江郎才尽的质疑。?无论如何,直播新玩法博眼球必须避违法之嫌。
在摒弃以往局限于游戏直播、生活直播,或是依靠搔首弄姿和宽衣解带充斥着低俗文化内容直播的情况下,如何打破僵局,做好直播服务体验,寻找到合理的盈利模式,度过寒冬,是各大直播公司和主播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网络直播在其他领域还有很大的价值空间有待挖掘。例如2017年2月,熊猫直播与央视网开启专属直播间,24小时直播国宝大熊猫的生活,宣传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收获了大量网络观众。?而一些高学历主播,向网络观众传递的价值也从娱乐休闲,转向了知识技能分享和资讯传递等多元化价值发展。
不仅如此,?如今已经有很多企业和个人品牌已经悄然利用直播来为自己推广了。?例如在2017年1月9日,王祖蓝和神舟买买车合作在淘宝上直播,期间作为合作伙伴的神舟一共卖出了2717辆科鲁兹汽车,订单额高达2.28亿人民币,平均每分钟卖出11台。此外,直播也成为文化产品营销的新战场。?2016年5月4日,王宝强在斗鱼网络直播平台上宣传电影《大闹天竺》,在线观看人数突破500万,破斗鱼个人直播观看人数记录,所产生的互动效应引发大量媒体报道,是一次很成功的电影营销。
直播的另一大优点是它可以和售卖同时进行,增强了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相比传统的营销手段转化率太低的问题,网络直播具有低投入、高回报的特性,因此网络直播也被很多企业称为新的掘金之地。
今天网络直播方兴未艾,尽管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低俗事件,不过相信随着市场的规范以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网络直播一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其实,在2016年4月份,在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引导下,相关企业出台了《北京网络直播行业自律公约》,随后这方面的法律条款不断完善。在同年12月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互联网直播服务管理规定》,规定新闻直播需先审后播,加强了网络直播的管理和规范,促进了行业更加健康持续发展。
4.2017年5月,安徽省网信办依法关闭51个违法违规微信公众号,这是继3月22日集中关闭43家违法违规网站后,安徽省网信办整治互联网信息传播秩序的又一记重拳。此外,安徽省网信办还根据相关规定对30个有违规行为的微信公众号进行约
面试热点:直播电商背后的诚信问题
一、热点背景
直播电商太火了!4月1日,几大直播平台同时开刷。首秀的L先生在某短视频平台上3小时卖了1.1亿,“带货女王”WY在直播间卖出了某宝史上首单售价4000万的火箭……就在大众为此惊叹的时候,中国消费者协会一份并不显眼的报告却显得特别扎眼。
在3月31日中消协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中,“担心商品质量没有保障”成为消费者最大的顾虑,占比60.5%,“夸大其词”“假货太多”“鱼龙混杂”“货不对板”是消费者对商品质量方面的集中诟病。同时,有37.3%的受访消费者坦承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但仅有13.6%的人进行投诉。
二、模拟试题
近日来直播电商十分火爆。某网红在直播平台上3小时卖了1.1亿,还有单场交易4.8亿等。与此同时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直播电商购物消费者满意度在线调查报告》中,“担心商品质量没有保障”成为消费者最大的顾虑,占比60.5%,“夸大其词”“假货太多”“鱼龙混杂”是消费者对商品质量方面的集中诟病。有37.3%的受访消费者坦承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但仅有13.6%的人进行投诉。对于直播带货中的不诚信现象你怎么看?
公务员晋升正科、正处级职务,需分别任副科、副处(  )。
A.一年以上
B.二年以上
C.三年以上
D.四年以上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