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西汉的《汜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说:“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主要说明()

A、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

B、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

C、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

D、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

相关热点: 轮作制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公元1000年后,欧洲农民开始采用3年轮作制。

A、对

B、错

马匹的使用,重犁的使用,以及两田轮作制的推行使欧洲的粮食产量稳步上升。

A、对

B、错

某公司业绩水平下降之后,对其管理和生产方法实行了几项改革,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首先,管理人员组织了质量小组,内含审计经理。他们每周召开会议,发现并讨论问题、调查原因,提出并实施改进措施。公司所有产品都是高科技产品,使用专门原材料,由专门技术人员进行生产。在过去,是由经过强化训练的专门人员进行生产。为努力提高生产,公司降低了专门化程度,组织水平化生产。这种变化意味着,每个职工所做的工作在种类和数量上都有所增加。结果是每个职工完成的产品从7减到4。生产间水平化方向发展,要求职工掌握多项技术,这是一种()。

A、轮作制

B、共同承担工作

C、扩大工作范围

D、工作丰富化

西汉的《汜胜之书》载:“种麦得时无不善,夏至后七十日可种宿麦,早种则虫而节,晚种则穗小而少实”,“冬至后一百一十日可种稻”。东汉的《四民月令》则说:“凡种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这主要说明()

A、古人根据节气探求最佳播种时间

B、两汉时期比较重视对小麦的种植

C、南稻北麦的粮食生产格局已形成

D、稻麦轮作制在两汉时期已被推广

(注意:本题为A层学生必做)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明代以前已形成“南稻北麦”的生产格局。到明代,麦类作物在南方的种植面积有所扩大,稻麦轮作制普遍得到应用;水稻在北方的种植区也渐有扩大,北直隶地区开垦了更多的稻田。宋代以来江浙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人称“苏湖熟,天下足”。嘉靖、隆庆、万历年间,由于江浙地区“改良物种”,江南地区的粮食供应反而要仰仗于湖广地区,又有“湖广熟,天下足”之说。明中后期从海外引进了玉米和甘薯。这两种农作物产量高,耐旱抗寒,在比较贫瘠的山地、旱地和滨海沙地都能生长,不与小麦、水稻和桑麻争地。玉米到明末已成为长江中下游山区特别是汉水流域山区重要的粮食作物。甘薯在万历年间传入广东、福建,很快就在闽广和长江流域广泛种植。明末,甘薯种植在淞沪一带获得成功,并推广到京津地区

——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代南直隶松江府棉纺织业发达,所需棉花多赖北方通过运河供给:安徽芜湖的浆染很有名,所用的原料则来自福建。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明清时期,“匠有常主,计日受值”的生产方式更为普遍。

——摘编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代粮食作物生产呈现出的新变化,说明上述变化产生的重大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