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给定资料

1.2014年8月8日,是第六个“全民健身日”。在繁忙的生活和繁重的工作压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注重健康,养成了健身的习惯。

一个、两个、三个……59岁的张明,每天都要到鹿冲关森林公园玩单杠。每次玩引体向上时,一帮同样来此锻炼的市民就会围过来,帮忙数数。

“健身是我最大的业余爱好,不管刮风下雨,都来锻炼。”张明边说边脱下上衣,秀出一身健硕的肌肉,“别看我奔六十了,身体一直很好,胸肌、腹肌不比经常锻炼的年轻人差。”

“来游泳馆健身的人每天保持在1000人左右,很多都是利用下班后的时间来锻炼的。”G市一家游泳馆的管理员说。

下午5点的游泳池已人满为患。只见一个个游泳健将们跃入水中,蝶泳、仰泳、蛙泳、自由泳,在水中玩得不亦乐乎,尽情地享受水中畅游带来的清凉。而一些不太会游泳的“旱鸭子”们也没有闲着,他们或带着救生圈或套着手臂充气圈,手脚上下在水中翻腾。不时地还有人从游泳池中央的跳水台上一跃而下,扑通一声钻入水中,溅起水花飞舞。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参与健身活动的人越来越多,大家工作再忙也会尽量抽时间锻炼。“单位周边的健身设施比较全,环境也很好,我们就利用午休时间去锻炼,也不耽误工作。”

在一家健身馆刚刚练完瑜伽的李小姐告诉记者,自己通过健身来缓解工作压力的同时,身体素质也较从前有所提高了。

街道上、小区里,跑步者的身影越来越多;广场上、公园里,大妈们无处不在的广场舞,也已经成为一道独具中国特色的风景……这背后,是中国人无法阻挡的体育热、全民健身热。针对我国全民健身的现状,某报记者采访了众多市民。

前不久,S市的鲁迅公园经过整修,重新对外开放,这个消息可是让住在周围的居民高兴坏了,可是就在重新开园的第一天,就发生了不小的风波。早上不到五点,公园门口聚满了前来晨练的锻炼者,五点钟大门一开,人群一拥而入,而两支太极拳队,一支舞蹈队就因为“抢地盘”起了争执,甚至推推搡搡。

“他们抢地盘嘛,闹得不可开交,一直到7点,5点就排对等着进来了,人太多,绿地太少,老年人占到三分之一了吧,没有地方活动。”

记者再次来到了鲁迅公园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的五点钟,公园里依旧满满的全是人。一些居民在散步,还有一些来跑步健身。

“没有办法,避开一下啊,勉强的跑。”

“周围的绿地就这一个。有一两个高校,又不对外。”

“这边公园不多的,大连路有个和平公园,很远很远。”

已经退休的姜先生,住在Q市北体育街附近。姜先生告诉记者:“前几年,老伴更年期,我们总吵架,所以我就出来活动,锻炼了一段时间,感觉身上很轻松,就坚持每天出来活动一个小时,做一些单杠、双杠,这些活动项目。其实很想打打羽毛球、乒乓球,不过不好找地方。”

2.在B市的西单地区,记者在周围找了一圈,只有一家健身馆,它的位置是在地下一层。记者走进这家健身馆,问及这里的负责人,为什么健身馆会选择在通风效果差的地下一层,这里的负责人显得有些无奈。“如果我们选择到地上的话,房租是担不下来的。房租成本到30%,我们现在租的房子大部分是商务房,很贵,都在购物中心里面,成本很高。”负责人曹健表示。

虽然现在年卡在5000元一张,这样的价格并不算便宜,但是在曹健看来,这样的价格仅仅只能勉强维持健身馆的经营,处在“微利”的状况。“像我们这个池,一个月的运营成本在7万元,是一个非标池,25米的半标池,热水费就在40~50块钱一吨,基本上是按照商业用水来的。”

“七八千元的会员费快赶上我一个月工资了,我也不太舍得花那么多钱去办卡。”家住B市知春里小区的刘先生说。

G市的健身乐园一直是市民们健身的热门场所。当记者来到健身乐园,却有些吃惊。记者看到,摆放在健身乐园南面的健身秋千的一根横杆已经断开,用铁丝吊在架子上,而不远处名为“空中摇摆机”上的一根支撑杆也已不翼而飞。健身乐园北侧的8个乒乓球台案破损更为严重,除了台案严重变形外,部分乒乓球案的台面被扯掉,已经不能继续使用。

据园内一小卖店的老板孙师傅介绍,秋千的横杆是上周日断开的,空中摇摆机上的支撑杆大约两个月之前就断了。

不仅公园内的健身器材损坏严重,在城区其他地方设置的全民健身器材也无一幸免。在G市人民公园西侧的三角公园内,部分健身器材也不同程度受到“伤害”。许多健身器材与地面连接的螺母已经松动,稍用劲一推,就会晃动。在一台迈步机上记者也看到,几根连接杆已经弯曲变形。记者了解到,这些损坏的健身器材至今仍没有人修理。

对于一些老年人来说,退休后有锻炼需求,且有充足的时间。W市市民王女士退休之后有充足的时间,也意识到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就在小区里的健身俱乐部办了一张健身卡,但是王女士每次去锻炼,都觉得不知从何下手。王女士说:“这些专业的器械,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根本不知道怎么操作,也不知道运动强度和方法合不合适,担心不能健身反而伤身。听说有私人教练,但是一对一的授课,价格确实不菲,一个月大约要2000元,我负担不起。”

调查中记者发现,孙大爷与王女士有同样的困惑。孙大爷告诉记者:“以前我锻炼的时候能做20个单杠和20个双杠,可是儿子却说那样容易对心脏不好,吓得我现在也不敢像原来那么锻炼了。

我习惯晨练,女儿告诉我,早晨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没有挥散出去,傍晚锻炼最好,我就傍晚吃完饭后锻炼,可是老伴说电视上说吃完饭不能剧烈运动,不让我出门锻炼。我真想找个明白人问问,到底怎么样锻炼身体最科学?”

35岁的傅先生是单位和家庭的中流砥柱,在单位上工作压力大,在办公室一坐就是一天,回到家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傅先生照应。傅先生告诉记者:“我每天上下班要两小时,在单位应付工作战战兢兢,回到家带孩子上蹿下跳,我哪有精力锻炼身体,有点功夫我就想闭眼休息一下。”

25岁的大学毕业生钱小姐是做设计工作的,钱小姐说:“我们工作时间黑白颠倒,作息不规律,往往是白天睡饱,下半夜做完设计,有点空就要学习充电,根本没条件锻炼身体。我知道锻炼的重要性,可是也只是想想,落实到行动上有难处。”

3.只要穿上白色的上衣,有双跑鞋;你甚至可以选择各种各样奇怪的造型;不管你多大年纪,你都可以参加这样的一个跑步比赛。

当然你也得具备娱乐精神,因为每跑过一公里,就会有人向你的身上、脸上喷洒各种颜色。跑步途中,你还得格外留神,时刻准备着接受身边小伙伴的“突然袭击”。

这就是时下最流行的一个赛事叫做彩色跑,要求参赛者与最绚烂的色彩冲刺到终点,这也是被誉为地球上最欢乐的5公里,但是这一项欢乐的赛事要举办起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彩色跑,2011年发起于美国,2014年8月由美国国际管理集团IMG公司引进到我国。但是每个城市的比赛事先都要做好周全的准备。

彩色跑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上海是大都市,对于我们来说在上海搞这个彩色跑是的确是非常艰难。”

首先需要协调的是“场地”,彩色跑是5公里的赛事,一场比赛基本上会占用一段5公里长近6小时的时间,这就需要协调场地,而对于马拉松这样至少需要占用42公里的路面,时间长达6小时的赛事来说,仅仅靠个人和企业来协调场地,几乎是没有办法完成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有相关的安全保障,仅仅是5公里的彩色跑,就动用了上百人维护现场的秩序,保证参赛者的安全,像北京马拉松这样的比赛更是需要投入近2000人的安保力量。

如果这些都做到了这些,还仅仅是举办一场赛事最最基本的方面,除此之外,还需要和卫生部门、市容、市政部门、交通部门、电力部门做好沟通。

“办一场比赛的确是没有这么容易,事先要做好非常多的准备,要把事情做在前面,不然就很被动。”赛事的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这一系列的沟通、报备不属于审批程序,但也是做比赛要进行协调的,在这些部门同意之后,比赛才能得以进行,而这个协调过程需要很长时间,以这次的彩色跑为例,在一个城市从策划筹备到最终开跑,至少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

4.今后,“宅学生”不好当了。根据教育部最近印发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新学期开始,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毕业时,体育测试达不到50分,将拿不到毕业证,也没有资格参加评优和评奖。《标准》取消了选测项目,中学生和大学生必须测长跑,初中以上男生必须测引体向上。

体育成绩与毕业证挂钩,让不少同学要愁哭了。在一些网站的调查里,最让学生们为难的还是男生的引体向上,要想毕业,大三、大四的学生最少得做10个。这也让不少人哀叹:这下可真是毕不了业了。

高二学生康嘉诚已经基本告别了自己喜欢的乒乓球运动,“随着年级升高,打球的时间越来越少了”。紧凑的学习安排占据了他的绝大部分时间,每天在校的学习时间就长达11个小时,回家后,还有五六门课的作业要写,一天下来,康嘉诚最大的感受就是“累”,“有点空闲就想睡觉”。

与康嘉诚有相同感受的学生不在少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吴键博士的《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行为调查》显示,在升学和考试压力下,近70%的学生在上课日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间超过两小时。

学业的压力对毕业班的学生来说,表现得尤为明显。“近70%的毕业班学生在休息日和节假日参加课外辅导,平均每人要参加3个辅导班,最多的要参加6个”。

“现在的升学机制决定了成绩一定是第一位的,相对不那么重要的运动自然就被放到了第二位,”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院长毛振明表示。

相关热点: 健身馆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某健身馆准备将一块周长为100米的长方形区域划为瑜伽场地,将一块周长为160米的长方形区域划为游泳场馆。若瑜伽场地和游泳场馆均是满足周长条件下的最大面积,问两块场地面积之差为多少平方米?
A.625
B.845
C.975
D.1150
为了应对全球性的经济衰退,中央政府提出4万亿刺激方案。各地方政府摩拳擦掌,纷纷宣布大规模投资计划,合计投资18万亿人民币。
  这当然很好。但中央政府应充分发挥其宏观调控能力,及时介入并积极主导区域的分工协调,努力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比如:一个城市要进行比较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考虑与其周边地区协调合作,谋求优势互补,避免各自为政,不计成本和效益,另铺摊子。否则,不仅不能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反而会带来负面效应。
再如,在中国无论农村还是城市,只要走进医院,处处可见人满为患的场景:医院既缺疯房、病床,又缺医生、护士,乡镇医院连一般的疾病都无法检查,村民必须辗转到县城去看病。稍微复杂一点的病情,县级医院又无法应对,必须转到省市医院。如果每个村子都建设小型医疗所,治疗一些感冒发烧的常见症状;每个乡镇能建设中等医院,中小城市按人口比例建设相应规模的医院,群众就不必劳顿奔波到大城市看病。如果国家将医疗领域作为重点投资对象,废除投资壁垒,将会对内需市场注入一剂强心针。这不仅可以激活对建筑材料、医疗器材的需求,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而且也会大大缓解医患之问的矛盾。
扩大内需不应是轰轰烈烈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政府应该实实在在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改善企业的经营环境。扩大内需不是花钱比赛。不应再重复过去大量浪费的惨痛教训。扩大内需应尊重市场机制,瞄准国内消费,同时全程接受人民和媒体的监督质询。
全球性经济衰退的负面效应还在扩散,在出口市场开始“过冬”的情况下,国内消费成为我国保证经济增速的“发动机”。我国长期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贸易顺差吸收了大量外汇。央行官方网站近日发布消息称,央行将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更有效地推动就业,促进和支持消费增长,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更多地转到扩大内需上来,实现经济的内外均衡。看来当前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已经转变为如何刺激居民消费增长,使其成为经济发展的源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在目前的情况看来,中国没有太多选择,整个的全球经济现在看来都成了问题,这个时候还仍然靠出口为主的,或者说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肯定会受到冲击,所以现在得赶紧采取一些措施,使我们内需增加,用以补偿外需减少造成的影响。这是我们改变发展模式一个催化剂。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如果做的好的话,很可能从此以后,能够把中国经济从外向型为主变成以内向型为主,那么这样的话呢,从而打破原来的那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隆国强:启动内需不是刺激投资,而是刺激消费,要老百姓花钱,首先老百姓得有钱,这几年为什么消费不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的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分配格局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小,这实际上是一个制度性的问题老百姓有了钱为什么存在银行而不愿意去花呢?因为他们对未来没有信心。他们的养老、医疗、孩子的就医就学,都必须通过一些制度性的改革来树立起他们的信心。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我们居民消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近年来逐年下降,去年降到了只有35%,而居民消费在其他国家都在70%以上,我们的居民消费太弱了,所以不能再刺激投资了。我们过去每年的投资率增长20%,已经形成了很多过剩产能,而这些过剩产能过去主要是依靠海外市场来消化,现在海外市场的需求没有了,这些过剩产品怎么办?所以你再刺激投资,这条路子已经走不通了。如果刺激消费的话,就要解除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医疗的改革要赶快推进,养老保险、教育支出都是老百姓储蓄的主要用途,在这些方面的改革要尽快进行。
  中国人历来视勤俭节约为美德,怎么现在反倒成了件坏事?美德反倒变成了不利于整体社会发展的负面精神遗产?显然,这里有一些不对劲的地方。
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向往比现在更加富足的物质生活,除了少数将物质享受与精神修养对立起来的苦行者之外。因此,人的消费欲望是天然地无休止和得陇望蜀的,但他的现实购买力约束了这种无限的消费欲。消费的意愿与购买力的重合部分,在经济学中被称为“需求”。发展经济的目的正是为了满足人民不断增长和升级的消费水平,只要这些消费是合法的、健康的,其本质也就是提高老百姓的购买力,我想这是绝大多数人都同意的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然,经济学还告诉我们,不同人有不同的消费偏好,不同消费之间存在或强或弱的替代性,同一种消费还受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支配。
全球金融危机使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内需求的重要性,因为建立一个主要立足于国内消费市场的经济体系,一方面符合以人为本和建设小康社会的施政理念,另一方面也能够有效地抵御和缓解外部经济环境变化造成的可能冲击。因此,“拉动内需”一时问变成了媒体使用最频繁的一个词汇。
问题在于,怎么才能拉动内需?我在上面说到的不对劲的地方就出现在这里。
  既然是一种“需求”,那么所谓内需,必然是指国内市场上既有意愿又有购买力的那部分消费要求。近来媒体上关于“国富民穷”和“提高人民收入”的分析讨论很多,本文不再重复,我更想从另一方面探讨所谓“拉动内需”的根本途径。
其实人人都明白,收入的普遍增长是一项十分困难和复杂的任务,在国际经济大环境急剧恶化的当下更几乎是不可能的。但购买力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在收入不增加的情况下,只要消费和服务的市场价格下降,购买力也会提高。我想这就是各地打折促销之所以能够成立的基础——过去这些商品之所以“过剩”,并不是因为老百姓没有这方面的需要,而是它们的价格相对于消费者的收入太高了。在这方面,最典型的要数房价了。
不过,我最想重点讨论的问题还不在鼓励普通商品和服务降价这方面。在我看来,那些将拉动内需等同于“鼓励老百姓消费”的宣传员们混淆了一个重要的逻辑关系——假如“内需”,是将老百姓钱包中的钱吸引出来就能够“拉动”的话,通货膨胀就是最立竿见影的办法。“拉动内需”的核心是使中国目前日益明显的出口导向的“生产型经济”转型为国内市场导向的“消费型经济”;而所谓“鼓励消费”,重点也不在于鼓励老百姓把存在银行里的钱取出来花掉,而在于鼓励形成一个有利于不断扩大国内市场容量和提升国内消费水平的经济体系。因此,拉动内需和鼓励消费的枢纽在于改变政府行为,而不是改变人民行为。
我是一个吃穿不愁的中等收入的上海市民.平时的消费的确很少。但我仔细思量一下.觉得这并不是由于我清心寡欲,而是我需要的同时又有能力支付的商品(主要是服务)实在太少了。比方说,人近中年又从事文字工作的我非常需要保持足够的体育锻炼,假如离我家步行时间在半小时以内、各种运动洗浴设施基本齐全的健身会馆年费在2000兀以下(我自认为已经不算便宜了),我想自己会毫不犹豫地前去“消费的”。但我找遍整个街区,符合我要求的健身馆的最低价格是我心理价位的3倍。又如,我是个电影和音乐爱好者,假如上海的设施齐全的影院能够在任何时间段都买得到20元以下一张的电影票,上海的音乐厅和剧院能够有200元以下一张的音乐会门票(我以为这两个价格也已很不低了),我想我很可能会每星期“消费”一场电影,每月“消费”一场音乐会的。这笔消费还会附带上另一个好处,我会因此大大减少在地摊上买盗版碟的开支,从而也就为保护知识产权作出了间接贡献。可是据我所知,现在上海一般电影和音乐会的价格也在我心理价位的3倍以上。于是,我的上述消费愿望就这么被抑制了。还有旅游,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历史遗产更是我这个有点文化的人的强烈爱好,但一想到景点门票比酒店价格还贵,还难免要被导游和各色宣称为我“服务”人强拉去买各种能够给他们带来大量回扣的高价商品,我就止步不前了……此外还有一些消费,我现在自己都不知道会是什么,但我知道一旦它们被创造出来,我一定会有需求的——20年前我以为有个。BP机就够方便了,可仅仅过了不到5年,我就开始向往拥有一部手机了。
我心里其实很清楚,一定有人愿意开我中意的健身馆和电影院,但他们不是因为租金太贵的市场因素经营不下去,就是因为私营企业不能涉及许多文化事业的行政因素而不被允许经营。
  因此,我最想说的是,要真正“拉动内需”,合理的途径是政府在不该管的地方放松乃至取消管制,在该管的地方要坚决承担起责任,哪怕是起码的责任。前者叫不干预(等于鼓励)市场自由竞争和创新,后者叫维护市场秩序。
  以中国人的勤劳和智慧,老百姓其实并不需要政府的特别照顾,只要他们的合法经济活动不受到随意干涉,致富其实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
受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影响,国内很多外向型企业面临困境。据统计,XX省去年倒闭企业5万多家,关闭7千多家;与此呼应,各地陆续出现了民工返乡潮。去年底,不少地区返乡民工达到30%,有些地区甚至高达50%,然而,西部巴山县和平村姚三多和他的村民们却似乎感受不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呼啸。
姚三多生于1960年,和妻子巧珍育有4个儿女。他所在的和平村距离县城6.5公里,共有村民560多人(计141户)。和平村与其他农村不同的是,它的村民没有一人外出打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他们走出了一条通过种植蔬菜发家致富的路子,农户年均收入4万左右。和平村被上级授予“百村典型示范工程(名优特菜种植)示范村”的荣誉称号。
1995年的和平村,一般家庭一年下来也就不到一万元的收入,1995年之前更是连饭都吃不饱,主要收入是靠砍伐木料卖给当地加工厂,由于长时间的砍伐,全村林子都被砍光了,甚至连国有林也全砍光了。和平村的村民们传统上种植小麦,但由于当地气候和土壤不适合小麦的生长,往往是种100斤收100斤,好的时候才是种100斤收14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