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网 >招录考试 >公考 >试题详情
问题详情

明末以来,海外学界(尤其是西方世界)在译介中华传统思想文化时,主要集中于四书、五经及《道德经》,以致西方学界一度认为中国再无其他具有哲学价值的优秀思想作品。阳明学说形成之际,欧洲与中国已经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学术的接触与交流,大批来华传教士开始向欧洲介绍、翻译中国的文化典籍,然而,传教士为了便于在华开展传教事业,寻求本土文化支持,主要关注中国的儒道经典。阳明学说提倡“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圣学”“心学”与“实学”的统一,有别于儒、佛、道之学,因此并未进入明末以来的西方研究者的视野。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海外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狭隘B.传教士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播中的作用C.阳明学说在中国儒家学说中的独特性D.阳明学说不为西方学界所重视的原因

相关热点: 传教士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范礼安在澳门总结了几条到中国传教的方针,不正确的是()。

A、传教士要说是仰慕中国文化而来

B、要穿佛教徒僧袍,称自己是印度西僧

C、到中国大陆的传教士应该学习中文

D、劝导加入天主教的中国人学葡萄牙语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表明当时()

A、“中学西传”与“西学东渐”客观并存

B、传教士为中国的传统科学注入新的生机

C、儒家经典成为欧洲启蒙运动的重要武器

D、“相互的启蒙”推动中西文明转型进步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德国传教士()是明清时期耶稣会士在中国成功者的代表。

中世纪欧洲人了解中国主要是从阅读意大利商人和传教士为介绍中国文化所写的各种书籍开始的,其中最著名的是法国传教士金尼阁1626年编写的《西儒耳目资》,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拉丁化拼音的汉语字典。判断

[填空题]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和德国传教士()是明清时期耶稣会士在中国成功者的代表。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