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但幼年时期素质平平。师长认为他学艺没有希望,断言说:“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日后的成功,全凭勤学苦练。他多方拜师,师承百家,又以谦逊的态度求教于师友,一出戏一出戏地学,一招一式地切磋,全面而熟练地掌握了传统戏曲的表演技艺。他少年登台,青年成名,直到65岁高龄,仍在排练新戏。他认为:演员必须在舞台上实现艺术创造。一旦脱离舞台就意味着艺术生命的结束。辛亥革命时期,西学东渐。近代文明的科学、民主、自由之风吹入中华,给古老的京城带来了新鲜气息。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梅兰芳兼收并蓄,立足于民族戏曲这一本体文化的继承与创新。他并不死抱住祖师爷留下的饭碗,一方面从广博的传统文化层面吸收营养,书、画、琴、剑无所不能,另一方面在新文化思潮中更新观念,探索戏曲艺术的新路。他适应时代和观众的需求,改变旦角表演艺术,将旦角的诸般行当融于一身。“青衣”的端庄、“花旦”的俏丽、“闺门旦”的华贵与内向、“刀马旦”的活泼和武功,梅兰芳得心应手,融为一体。在先师王瑶卿艺术探索的基础上,他创造了戏路开阔、刚柔并济的“花旦”行当。与此同时,他发挥旦角做功的长处,综合“手眼身法步”的各种身段技巧,开拓了“古装歌舞戏”的新路,先后创演了《天女散花》、《洛神》等古装戏。梅兰芳的古装歌舞戏,使中国传统民族舞蹈在舞台上脱颖而出。梅兰芳的艺术创造不仅仅在于身段舞蹈,同时还对戏曲舞台艺术进行了全面的革新。他改变旧旦角程式化的化妆发型,还根据人物性格,设计了许多新颖服饰,甚至开风气之先,探索了旦角行当表现当代妇女的新路。他与琴师徐兰沅等合作,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加入了音色浑厚的二胡,把京剧旦角的音乐艺术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更加为人称道的是,梅兰芳按照自身的嗓音特点,创造出了圆润甜美、流利婉转的梅派唱腔。梅派《玉堂春》、《霸王别姬》、《贵妃醉酒》等代表唱段一时风行全国,至今盛传不衰。梅兰芳创造的女性形象,美而不艳,丽而不娇,含而不露,柔情得体。梅派之“美”,深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盛赞他是“美的化身”。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茶地展开。25岁的梅兰芳开始踏出国门,走向世界……他带去的不仅是个人技艺,而是包括展览、讲座、宣传资料的整个戏曲文化,长期闭锁的中国戏剧大门由梅兰芳向世界打开。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剧以东方古典戏剧的绚丽光彩,令世界震惊。梅兰芳是作为戏曲艺术家面向世界的第一人,他将中国戏曲艺术的营养注入了世界文化的大海。郭沫若先生题词称:外国人了解中国,首先是两个人:一个叫孔夫子,另一个就是梅兰芳。西方将梅兰芳当做中国戏曲艺术最杰出的代表,甚至将中国戏曲表演体系称做——“梅兰芳体系”。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欣逢盛世,艺术成就更加辉煌。他历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京剧院、中国戏曲学院的院长,热心研究,精于授艺,培养了难以数计的戏曲人才。如今梅氏后人传至第四代,正在为弘扬梅派艺术作出不懈的努力。“梅兰芳出身于梨园世家”,这里“梨园”指的是:
A.梨树的果园B.戏院或戏曲界的别称C.种梨子的行家D.从事手工艺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如今,在我们的城市里,那些像样点儿的厕所都标上了W.C.符号。于是,我们都知道了W.C.就是厕所的标志。关于厕所,还有其他的英文别名,比如:toilet, bathroom, washroom,以及lavatory等等。 当我在南澳的城市寻找W.C.时,我遇到了小小麻烦。当地人不叫厕所为W.C.,他们叫“toilet”。 当我来到美国西部时,在厕所问题上我又遇到了麻烦。 最终还是我的孩子告诉我,美国人叫厕所bathroom。为什么同样是厕所有不同的说法? 我们知道,无论是澳大利亚还是美国,都是多民族国家。移民们各自坚持着自己的文化,于是他们的语言词汇就都进入了英语词典,就都流传了下来,就都成了正确的东西!美国西部最早的定居者多来自西班牙……当你熟练地说着:stoop, boss, crib, cookie, kill……等等的词汇,你不要以为你读的是古老的英语!它们来自西班牙语! 我想,这大概来自于西班牙人的坚持!坚持,我突然意识到许许多多的民族都在坚持着自己的文化! 外来文化渗入或者介入,是好还是坏?有一点我知道,那就是:对于自己的文化,你不坚持就会失传!如果你坚持了,别人就不得不来适应你!当然是你强大了就更容易坚持,你坚持了就会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就不会消失! 这篇文章主要告诉了我们什么?
A.在美国厕所有许多种称呼B.英语中有许多词来自西班牙语C.作者学会了有关厕所的知识D.许多民族在文化坚持
1924年,马三立出生于北京一个传统艺人家庭。40年代初期,一次马三立先生带徒弟常宝华买花生吃。当时,马三立先生在天津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小贩一眼就认出了马三立先生,热情地用天津话打招呼:“哎哟,三立,‘约’多少”马三立先生对小贩说:“你给我‘约’二斤吧。”等眼睛离了秤杆,那个小贩随口说了一句话:“哎哟,快三斤啦!行,就这么着吧!”说罢,就拿起一张报纸,卷成一个纸兜,把花生哗啦啦都倒进去了。可是呢,马三立先生却不接这包花生,他对那个小贩说:“你倒回去,重新给我‘约’,我‘约’的是二斤。”小贩说:“是啊,您就给我二斤的钱。”马三立先生说:“不行,刚才你说快三斤啦,我买的是二斤,我凭什么要占你的便宜啊?”卖花生的小贩一听,有点不好意思,就把花生倒了回去,又非常认真准确地重新约了二斤花生。马三立先生这才接那包花生。在回去的路上,马先生对我说:“老四,你看了没有?他说快三斤了,我为嘛不接?他是做买卖的,不容易,咱们不占他的便宜,你记住喽,干咱们这一行的,要守本分,谁的便宜都不能占。”1947年到1950年,马三立纵横京津,在同行和观众心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但是,1958年反右派运动,马三立被打成“右派”。关于他为何被打成右派,占主流的说法是他改编并表演了《买猴儿》,塑造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办事马虎、工作不认真的人物形象“马大哈”。1979年平反时才发现,在他的档案里,没有任何“右派”认定材料,完全是因为指标由起初的4个增加到11个,太多了,只好把他报上去凑个数。常宝华不久也被打成了反革命。马三立先生是个豁达、开朗的人,这么多年没见过他有什么愁事。更没见过他掉过眼泪,在家里人、同行、徒弟们面前,他从来不流露内心难过的事情。有时常宝华想跟他说说过去的事,他总是笑容满面地摆手说:“咱们俱往矣,不谈过去,咱就谈现在。”1984年的秋天,常宝华准备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曲艺代表团去美国演出。他问马三立老师:“我说师傅,过几天我到美国去,您喜欢什么我给您带点回来?”马三立老师说:“我又没出过国,我哪知道外国有什么啊?这样吧,你要是见着那马呀,不管是瓷的也好,玻璃的也好、还是泥的木制的,也甭管质量,没关系,只要给我买上一匹三条腿的马就行,我要那三条腿的。”常宝华不解地问:“三条腿的马?”马三立老师打着手势对我解释说:“就是那个马有一条腿立起来的。”常宝华一想,马有四条腿,站起来一条腿,不正是“马三立”嘛?从美国回来之后,就托朋友从河南的洛阳买回来三匹都是立着一条腿的唐三彩马。马三立被打成右派的真正原因是:
A.“右派”指标太多,报他上去凑数B.他办事马虎,工作不认真C.受徒弟的牵连D.私藏了“唐三彩”
在这部分试题中,你将听到一段短文。结束后你将听到几个问题,请注意理解内容。语音包含1-3题:
第3题:
注:任意选择一个选项,看答案
第3题:

第2题: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