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去年是美国耶鲁大学300周年校庆,全球第二大软件公司“甲骨文”的行政总裁、世界第四富翁艾里森应邀参加典礼。艾里森当着耶鲁大学校长、教师、校友、毕业生的面,说出一番惊世骇俗的言论。他说:“所有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名校的师生都自以为是成功者,其实你们全都是loser(失败者),因为你们以在有过比尔?盖茨等优秀学生的大学念书为荣,但比尔?盖茨却并不以在哈佛读过书为荣。”全场听众目瞪口呆,艾里森接着说:“众多最优秀的人才非但不以哈佛、耶鲁为荣,而且常常坚决地舍弃那种荣誉。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中途从哈佛退学;世界第二富保尔?艾伦,根本就没上过大学;世界第四富,就是我艾里森,被耶鲁大学开除;世界第八富戴尔,只读过一年大学;微软总裁斯蒂夫?鲍尔默在财富榜上大概排在十名开外,他与比尔?盖茨是同学,为什么成就差一些呢?因为他是读了一年研究生后才恋恋不舍地退学的……”艾里森的话当然偏激,但并非全无道理。几乎所有的人,包括我们自己,经常会有一种强烈的“身份荣誉感”。我们以出生于一个良好家庭为荣,以进入一所名牌大学读书为荣,以有机会在国际大公司工作为荣。我有一位老师,已经年过半百了,在学术上的成就其实相当小,可他总是不忘提他当年的辉煌:他曾经是国内某著名大学某著名学者的弟子。他在那两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带给他的荣耀里生活了大半辈子,傲视众生,却无所作为,到最后连本带息一起吃光。人生是被一个又一个亮点照亮的,而为了创造新的亮点,你可能需要随时忘记你正在拥有或曾经拥有过的荣光。以下哪个人不是艾里森作为例证的例子:
A.张朝阳B.比尔C.保尔?艾伦D.斯蒂夫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第3题:
看完了电影《英雄》,总算感觉到了什么叫做悲壮和唯美。虽然在我看来,这是一部干燥的片子,但其中的那一点潮湿,格外打动人心。只是那一点湿润,需要我们用心去感觉。《英雄》讲述了一个简单的故事,简单到只用5分钟就可以知道故事的来龙去脉。但是导演偏偏要像情窦初开的少女,将简单明了的故事情节,演绎得曲折离奇,百转千回。好像是在一间空屋子里,放上不计其数的镜子,把空间分割得支离破碎——给人一种近乎梦幻的感觉。剧情就靠这些镜子穿插切换,加上无数唯美得让人流泪的画面,让人也能沉浸于其中。《英雄》的故事原本想谈历史,谈思想,谈天下之道,却并不见深刻。从故事情节看,它并没有揭示出某种精神实质,甚至连历史的气象也很少涉及。深刻往往可以用新奇来弥补,幸好我们还可以看到这个特点,它成就了我的心愿。剧中没有一个坏人,好坏的界定是人性,不是神圣。所以,影片中的人物行为没有对与错,长空、残剑、飞雪、无名、如月、秦王……谁都没有错。这样的人性平衡或许能使影片增色。影片中的人物对白突出的特点是苍白,同一句对白,说了四次;同一个人,残剑也死了四次。如果说这是无聊的重复,张艺谋肯定不同意,不过有人是这样认为的。这部片子的好坏,对白应该占很大的比重。但《英雄》中的情节,我觉得可以从人物的行为中真切感受到。对白——似乎只能起简单的链接作用。同一句对白,用在四个不同的场合;残剑在不同的地方,为不同的原因而死。意境仍然存在,张艺谋让对白的作用退居二线,人的心灵应该表现在行为上,让动作的一针一线来编织影片,我觉得应该赞扬,而不应该批评。《英雄》一开场,骏马扬蹄,乌云扑面。缁衣遮地,黑旗招展,秦宫殿前几千人穆然肃立,让人有一种震撼感。画面美的“沐浴”由此开始。《英雄》中无数画面,其追求完美的意境让人看后想流泪。缁衣的李连杰和甄子丹在哀婉如泣的琴声中厮杀,一袭红衣的张曼玉和章子怡在金黄的树林前拼命,身着蓝衣的李连杰和梁朝伟在秀美如画的山水间交战,穿白衣的张曼玉和梁朝伟在悠悠大漠里格斗……“沐浴”了《英雄》里这些美不胜收的画面,使观众对导演张艺谋的审美情趣充满敬佩之情。中国人的爱国情结绵长而深厚,对电影的热爱深厚而绵长。《英雄》应该会让热爱中国电影并失落于中国电影的影迷们找回一点儿久违的“感觉”来。这的确是一部充满着美感的影片。导演以一种接近于意识流的叙述手法在我们眼前展开电影的情节和画面。我要赞美它;服装很美意境很美动作很美画面很美人很美……一切都很美。尽管影片追求一种唯美的境界,但苍白还是影片的主色,这是从片中那蓝、绿、白、红中体现出来的。苍白的感觉让观众引起了共鸣,让观众融入了情节之中,理解人物的种种心情,这是张艺谋所缔造的苍白。唯美,这一点让观众感到湿润的东西,是《英雄》中的亮点。除此之外,它也就是一部电影了。本文作者认为《英雄》中的潮湿是因为:
A.唯美的画面B.丰富的对白C.深刻的思想认识D.复杂的情感纠葛
第3题:
1924年,马三立出生于北京一个传统艺人家庭。40年代初期,一次马三立先生带徒弟常宝华买花生吃。当时,马三立先生在天津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小贩一眼就认出了马三立先生,热情地用天津话打招呼:“哎哟,三立,‘约’多少”马三立先生对小贩说:“你给我‘约’二斤吧。”等眼睛离了秤杆,那个小贩随口说了一句话:“哎哟,快三斤啦!行,就这么着吧!”说罢,就拿起一张报纸,卷成一个纸兜,把花生哗啦啦都倒进去了。可是呢,马三立先生却不接这包花生,他对那个小贩说:“你倒回去,重新给我‘约’,我‘约’的是二斤。”小贩说:“是啊,您就给我二斤的钱。”马三立先生说:“不行,刚才你说快三斤啦,我买的是二斤,我凭什么要占你的便宜啊?”卖花生的小贩一听,有点不好意思,就把花生倒了回去,又非常认真准确地重新约了二斤花生。马三立先生这才接那包花生。在回去的路上,马先生对我说:“老四,你看了没有?他说快三斤了,我为嘛不接?他是做买卖的,不容易,咱们不占他的便宜,你记住喽,干咱们这一行的,要守本分,谁的便宜都不能占。”1947年到1950年,马三立纵横京津,在同行和观众心目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但是,1958年反右派运动,马三立被打成“右派”。关于他为何被打成右派,占主流的说法是他改编并表演了《买猴儿》,塑造了一个闻名全国的办事马虎、工作不认真的人物形象“马大哈”。1979年平反时才发现,在他的档案里,没有任何“右派”认定材料,完全是因为指标由起初的4个增加到11个,太多了,只好把他报上去凑个数。常宝华不久也被打成了反革命。马三立先生是个豁达、开朗的人,这么多年没见过他有什么愁事。更没见过他掉过眼泪,在家里人、同行、徒弟们面前,他从来不流露内心难过的事情。有时常宝华想跟他说说过去的事,他总是笑容满面地摆手说:“咱们俱往矣,不谈过去,咱就谈现在。”1984年的秋天,常宝华准备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曲艺代表团去美国演出。他问马三立老师:“我说师傅,过几天我到美国去,您喜欢什么我给您带点回来?”马三立老师说:“我又没出过国,我哪知道外国有什么啊?这样吧,你要是见着那马呀,不管是瓷的也好,玻璃的也好、还是泥的木制的,也甭管质量,没关系,只要给我买上一匹三条腿的马就行,我要那三条腿的。”常宝华不解地问:“三条腿的马?”马三立老师打着手势对我解释说:“就是那个马有一条腿立起来的。”常宝华一想,马有四条腿,站起来一条腿,不正是“马三立”嘛?从美国回来之后,就托朋友从河南的洛阳买回来三匹都是立着一条腿的唐三彩马。马三立被打成右派的真正原因是:
A.“右派”指标太多,报他上去凑数B.他办事马虎,工作不认真C.受徒弟的牵连D.私藏了“唐三彩”
在这部分试题中,你将听到一段短文。结束后你将听到几个问题,请你在四个书面答案中选出唯一恰当的答案。语音包含1-5题:
第1题: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