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网 >继续教育 >学历类 >试题详情
问题详情

彰武松是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于1990年10月在章古台区域内的一片樟子松人工林中首次发现的,与当地的主要造林树种樟子松相比,彰武松更具有速生性、抗旱性、抗寒性和耐盐碱性,特别是无明显病虫害,不感染对樟子松造成严重危害的松枯梢病,并且在正常年份连年高生长量是樟子松的1.21倍。为了尽快在辽宁及我国的三北地区推广彰武松,目前采用髓心形成层对接的嫁接方法来繁殖彰武松,请问这种繁殖方法属于有性繁殖还是无性繁殖,这种繁殖方法能否保持彰武松的优良性状,并介绍髓心形成层对接的技术要点。

相关热点: 樟子松   形成层   抗旱性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下列针叶树中,球果成熟后,果鳞和种子一同脱落,只留下中柱的树种是()

A、云杉

B、冷杉

C、落叶松

D、樟子松

西北H气田规划天然气产能56x/a,现有工程产量50x/a,己建有220口天然气开采井、5个集气站、1座天然气净化处理厂(内设污水处理站)、1个回注水站以及集输管道。现有工程已通过竣工环保验收。现拟实施H3区块天然气开发工程,新增天然气产量5x/a。
H3区块东西长35km,南北宽20km,西边界与现有天然气净化处理厂相邻。建设内容包括钻采工程、集气站合建工程及集输管道工程。钻采工程建5个井场,每个井场由4口水平定向井组成丛式井。集气站合建工程包括1个无人值守集气站、1个阴极保护站和1个截断阀室,集气站内配置2个气液分离沉降罐、2个过滤器、1台电机驱动压缩机和2个埋地污水储存罐m。集输管道工程包括井场到集气站支线管道24km,集气站至天然气净化处理厂的干线管道10km。位于H3区块东北部的5号井场到集气站的管道长14km,其余4个井场分布在集气站东南侧3km内,管道总长10km;管道施工采用大开挖方式,施工作业带宽14m。站场永久占地6.67h,管道段和施工便道临时占地50.60h。天然气净化处理、污水处理及污水回注等依托现有工程设施。
H3区块所在区域地貌类型为沙丘地,以固定沙丘和半固定沙丘为主,局部有流动沙丘。土壤类型有风沙土、黄绵土等。沙生植被覆盖度较低,以油嵩灌丛和沙地先锋植物群落为主体。人工乔木林呈小斑块散生;灌木中的本地物种沙柳和柠条是防风固沙的主要植物种类,人工种植长成约需2年以上;草本植物种类以豆科、禾本科科植物为主。
H3区块开发工程5号井场及4km长的管道东侧临近毛乌素沙地柏省级自然保护区,井场和管道与实验区边界最近距离0.15km,与核心区边界距离3.5km,该段不涉及缓冲区。沙地柏省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为沙地柏、樟子松、甘草和文冠果等,多分布在核心区。沙地柏在实验区和保护区外也有零星分布。集气站北侧分布有2个村庄,站址边界与村庄最近距离0.12km。
H3区块开发工程拟采取的环保措施包括:站场选址、管道选选线避绕人口密集区;邻近自然保护区段不设施工营地;管道施工结束后进行植被恢复,涉及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破坏的,先采用草方格固沙;涉及沙层薄或流动沙丘破坏的,先采用粘土固沙等防风固沙措施;井场采出的气液混合物在集气站气液分离过程产生的污水用罐车送天然气净化处理厂,与集气站气液分离后的气态物在天然气净化处理厂净化过程产生的污水一并进入污水处理站处理后管输至回注水站回注地下;对集气站电机驱动压缩机(源强 10dB(A))采取基础减振的降噪措施;在井场、集气站设放空火炬等应急设施。
问题:
为恢复邻近自然保护区的临时占地植被,可优先选择哪些植物种类。

下列针叶树中,种子成熟后整个球果脱落的树种是()

A、云杉

B、红松

C、落叶松

D、樟子松

在辽宁西部某地区的“三北防护林”,单一种植的是樟子松,一段时间松毛虫肆虐,使这一地区的防护林几乎成了不毛之地。这个事实最能说明( )。
A.樟子松本身的抗虫能力很差B.松毛虫是专一性的侵害樟子松的昆虫C.引入本地区没有的外来树种可抑制松毛虫种群的增长D.区域物种单一不利于生态系统稳态的维持

77.编辑加工题:阅读分析短稿,并按照稿件加工整理的规范进行编辑加工。(本题20分)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大兴安岭以西,由呼伦湖、贝尔湖而得名。草原地势东高西低,海拔650-700公尺,总面积约93000平方千米。年平均气温0℃左右,无霜期85~155天,年降水量250~350毫升,能种植春小麦及少量蔬菜。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天然草场面积占80%。这里地域辽阔,风光旖旎,水草丰美。3000多条纵横交错的河流,5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呼伦贝尔大草原是中国的优良牧场,因为少有污染,所以又有“最纯净的草原”之称。每逢盛夏,蓝天白云下的草原一望无际,鸟语花香,空气清新,到处可见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和牧民挥动鞍子、策马驰骋的英姿。《中国史纲要》主编、著名历史文学家翦伯赞撰有游记《内蒙访古》。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多个游牧民族的摇篮,历史上的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等,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都是从这里走向黄河流域,走上中国历史舞台的。呼伦湖,这是绝对不容错过的呼伦贝尔一大美景。站在湖边一眼望去,看不到边际,真是有如海一般辽阔。在傍晚的湖畔,常会出现城里人难得一见的太阳雨:刚刚还是晴朗的天空,转眼间风云突变,下起大雨,可西边的太阳并没有隐去。这时,一面是电鸣雷闪、乌云翻滚,一面是天朗气清、夕阳洒辉,可谓呼伦湖畔一大奇观。不久,雨止云散,呼伦湖上空高高架起了一道绚丽的彩虹桥。有时还在主虹的外面形成一道副虹(即“霓”),当地人管这叫“出双虹”,认为是好兆头。为了治理沙地,呼伦贝尔市林业局启动了“樟子松行动。”以大面积禁牧、小面积封育的形式,栽植樟子松大苗,并促进其自然更新,目标是建设一条250千米长、140千米宽的绿色长廊,以减少风沙等自然灾害,提高草原的蓄水能力。目前已初见成效。十分可惜的是,工业发展——特别是煤炭的开发和化工业的迅速扩张——给呼伦贝尔草原的气候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年降水量逐渐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春季风沙肆虐,夏季持续高温,更增加了水分蒸发量,加重了干旱程度。同时存在超载禁牧现象。这些因素造成草原的沙化面积以每年1万公顷左右的速度逐年扩展。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