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通过解读历史典例宏观理解人类文明进程,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与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哥伦布等航海家探险以后,与以往不同的物种交流出现,有学者称之为“哥伦布交换”。美洲作物在非、亚、欧等洲生根发芽。小麦、马、猪等从欧洲来到美洲,食物供给有增加,种植业和畜牧业发展了。天花、麻疹等在西半球等地的人群中肆虐,引发大瘟疫。1500~1800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是非洲的奴隶被运往西半球,还有一些规模可观的欧洲移民浪潮,他们到美洲定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美洲文明孤立发展的历史从此结束。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等

材料二 大战对欧洲人的扰乱无与伦比,因为它紧接着“进步的时代”(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而来。物质繁荣以及对于科学技术进步的热情信仰使许多人相信,他们正在走向稳定、富足的文明时期。然而,1918年之后,欧洲人普遍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再抱有幻想了。

——摘编自(美)杰克逊·J·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等

材料三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制度与观念悄然变化。

 

 

示例

现象

20世纪30年代有报纸报道:上海人“白天的时候,各人有各人应办的事”,忙碌的工作着;“午后五点钟”后,上海人又是一番享乐的“闹忙”。同期有作家描写:内地小城虽有“邮政局和电报局”,但这里的人们“永远是很迟缓,很懒散。晚上10点一过,小城就成了‘狗’的城市”。

评述

上海工作与娱乐生活的快节奏反映了上海工业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内地小城虽有新式通讯工具但生活节奏很慢,体现了内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滞后。上海与内地时间节奏的差异说明了工业文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和生活观念的差异。

 

 

(1)“哥伦布交换”是指植物、动物、人口和病菌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或迁移。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哥伦布交换”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战后欧洲人普遍“对西方文明的进步不再抱有幻想”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场战争推动欧洲文明进程的主要表现。

(3)综上,请用一句话概括三则材料所贯穿的主题。

相关热点: 欧洲人   西半球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题目在16世纪,一些欧洲人认为中国瓷器有一种超自然的魔力,有关中国瓷器可以验毒的观念在当时很流行。欧洲人普遍认为,如果在中国瓷器里盛放毒药的话,瓷器会开裂。正是因为中国瓷器的珍贵以及附加的诸多传奇色彩,即使拥有少量中国瓷器的王公贵族,也没人会真正拿瓷器来使用,而是作为贵重的物品加以珍藏,只在重要的宴会才拿出来象征性地使用,以炫耀自己的财富和地位。这段文字主要说明16世纪中国瓷器(  )。
A:在欧洲没有实用价值
B:被欧洲人神秘化
C:在欧洲的收藏状况
D:对欧洲社交文化的影响

欧洲联盟的成立,促使很多欧洲人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欧盟有自己的旗帜,该旗帜是

[  ]

ABCD

   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我是英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欧洲

[  ]

A、货币一体化    B、国家一体化    C、经济一体化    D、军队一体化

材料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把世界正义的力量团结在一起,各国人民为捍卫和平奋起反击法西斯侵略。苏德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战场之一。中国战场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是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决定性力量。反法西斯战争孕育了反法西斯精神。传承反法西斯精神和抗战精神,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材料二:战后,欧洲传统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都沦为二、三流国家。美、苏以欧洲为主战场的“冷战”,更使欧洲人民终于意识到再也不能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了。(5)为了不再“发生欧洲人打欧洲人的战争”,西欧在欧共体的基础上,建立起的区域合作组织是什么?这个组织的出现,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什么趋势发展?

有一位营销员在某家饭店观察欧洲人饮茶时发现由于欧洲人鼻子较大鼻梁较高每当茶水剩余不到半杯时茶杯的边沿就会碰到鼻子由此他发明了一种斜口杯风靡全欧洲他运用的思维方式是
  • A发散思维
  • B辐合思维
  • C再造性思维
  • D创造性思维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