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的《东南保护约款》中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由此产生的影响是

A.使汉族官僚势力开始增强

B.加强了外国对淸朝中央政府的控制

C.地方督抚权力下降,清廷威信上升

D.有利于维护这一地区的社会安定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我以我自己以及我妻子的名义宣布,我们将衷心接受这个宣言……我们以议会制定的法律作为治理这个国家的准则”。听秘书朗读完后,他面色严肃地当众宣布接受宣言,然后戴上王冠。“这个宣言”标志英国

A.国王行政权丧失?B.开始进入法制社会?C.责任内阁制形成?D.议会主权地位强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从隋朝开始的科举制在中国延续了1300多年,至1905年被宣布废除。

材料一 (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二 (科举制)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

——丁韪良《西学考略》

材料三 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否则虽富不荣……因此之故,前清时代,无分冬夏,几于书声遍野,夜静三更,钻研制义。是皆科举鼓励之功有甚于今日十万督学之力也。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材料四 邑聚千数百童生,摧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而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而拔百数人为进士;复于百数进士,而拔数十人入翰林,此其选之精也。然内政外交,治兵理财,无一能举者,则以科举之试以诗文楷法取士,学非所用、用非所学故也。

——梁启超《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

(1)据材料一,归纳科举制的主要特点.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科举制的积极影响。

(3)据材料四,概括梁启超对科举选才的基本看法。

下表是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搜集汇总关于宋代经济的文献资料。对表中内容解释合理的是(  ) 

序号

内容

出处

1

“籴米买束薪,百物资之市。”

苏轼《东坡全集》卷二四

2

“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

3

“货物之至者无不售,且不问多少,一日可尽。”

范成大《吴船录》卷下

 

 

A.商品经济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除

C.民族交融加强 D.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开展,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世纪,运抵欧洲的东方商品比原价涨了8~10倍。16世纪,西班牙的物价上涨四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2.5倍。

材料二 拿破仑曾嘲笑英国是一个“小店主”的国家。然而,这个“小店主”用制造业和航海雇佣了整个世界,将资本、生产、销售和市场联成商品经济的巨手,当光荣革命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之后,这只巨手只是轻轻一送,就把英国推进了一个新天新地。

——《大国崛起·英国》

材料三 鸦片战争替英国商业开辟了中国市场。厦门地区在1845年即因洋布的输入而使“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浙之土布、土棉,遂亦因之壅滞不能出口。”“……自从根据1842年的条约而开放中国市场以来,中国出产的丝茶向英国的输出额不断扩大。”

(1)根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15世纪和16世纪两次物价上涨的不同。这两次物价上涨都与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2)材料二中,“新天新地”是指什么?把英国推进“新天新地”的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三反映了鸦片战争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出现了哪些现象?据此概括指出英国殖民侵略的影响。

1942年10月,美英两国公开声明,将与中国政府谈判,放弃在华治外法权,订立平等条约。1943年5月,中美英正式交换批准文本,新约开始生效。其主要内容有美、英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废除《辛丑条约》等。中国外交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外交努力的结果

B.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地位提高

C.中国遭受沦陷,美英特权形同虚设

D.美英通过外交行为打击汪伪政权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