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帝国的救赎

材料一 在中世纪与近代之交,林则徐观念大变,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两者具有同样的光彩。……尽管林则徐的新知中仍然掺和着种种偏见,但他是从传统的华夷观念中探出头来认识西方的人。而后才有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以及一整套兵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的议论,作为一种时代思想,它又启迪了20年以后的洋务运动。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1)用史实说明林则徐“既表现了御侮的民族勇气,又表现了接纳新知的开明,两者具有同样的光彩”。

(2)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命题在当时有没有被重视并付诸实践,它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哪里?

材料二 自强,是中国古有的概念。……但在60年代,这一概念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奕诉、文祥、曾、左、李,还有众多知名的和不知名的忧国之士都借来表述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

(3)如何理解“在60年代,这一概念已被赋予新的意义”?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孔子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创始人,不同时期的“祭孔”活动展现了不同的时代风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学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

——《中华文化史》

材料二 朱熹所处的南宋时代,内忧外患,危机四伏,整个社会道德失范……朱熹认为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他提出谨守力行以践其实”。他强调穷理离不得格物,即物才能穷其理。

材料三 李贽的悲观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的表现。(各举一例)

(2)依据材料二,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李贽的思想跟文艺复兴在“个人理智上的自由”方面有何相似之处?二者在促进社会制度进步方面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①破灭之道 (途径,道路,名词)  ②六国互丧 (交互,彼此,副词)

③不能独完 (完成,形容词)   ④理固宜然(这样,代词)

⑤义不赂秦(坚持大义,名词用作动词)⑥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胜,形容词)

⑦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假如,连词) ⑧苟以天下之大 (如果,假如,连词)

⑨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⑩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A.①②③④⑥⑦⑧⑨ B.②③④⑤⑦⑧⑨⑩

C.①②③④⑥⑦⑨⑩ D.①②④⑤⑦⑧⑨⑩

战略决战1948年底至________年初连续发动了________三大战役。

战役

时间

部队

战果

辽沈战役

1948.9‥‥11

东北解放军

解放________全境

淮海战役

(徐州为中心)

1948.11‥‥1949.1

中原、华东解放军

基本解放________地区

平津战役

1948.11‥‥1949.1

东北、华北解放军

基本解放________全境,________和平解放

意义:共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其战争规模和战果是空前的,国民党军队________。

 

 

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中说:“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B.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C.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D.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容闳,从小接受西方教育,1847年赴美、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1860年底他来到天京,向干王洪仁玕提出改良政府、军队,改学制,办洋务等七项建议。1863年湘军主帅曾国藩也接纳了他,并委以重任,其部分主张转化为现实。这反应出

A.三人阶级立场基本一致

B.洪、曾为增强实力网罗人才

C.三人对时代主题有共识

D.容闳为理想而放弃道德原则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