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网 >招录考试 >公考 >试题详情
问题详情

材料1
  2011年2月,科技部和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通告,经调查核实,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所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日前发布通告,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某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这是中国首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
  2006年以来,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接连身陷“造假门”事件,国内顶尖高等学府的学术风气遭遇信任危机。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某,因在个人履历、学术成果材料中把他人论文作为自己的成绩,涉嫌学术造假,被撤销教授职务。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某,因申报评奖材料中将他人论文列入自己的成果清单,被免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职务,6月,又被免除教授资格,终止聘用合同。
  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某,因“汉芯”系列芯片造假骗取国家上亿元经费,被撤消学院院长职务,教授聘用合同也被解除。据调查,陈某负责的汉芯团队所研制的成果,其实结构简单,并不能单独实现指纹识别和MP3播放等复杂演示功能。
  韩国胚胎干细胞研究带头人黄禹锡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被调查有涉嫌造假。首尔大学决定撤销他的首尔大学教授职务。韩国政府决定,取消黄禹锡“最高科学家”称号。检察部门以诈骗、侵吞研究经费、非法买卖卵子等罪名向黄禹锡提出指控。韩国最高人民法院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一年6个月,缓期2年执行。
  王某于上世纪90年代就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被公认为是最能不顾其他杂事只管埋头做科研的人,因为要做意义非常重大的课题,到青年基金三年期结束的时候,这位年轻的数学家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他用这三年的全部精力做了一项非常杰出的研究,但当杰出青年基金三年期验收的时候,因为没有论文,很难通过。最后,迫于验收的压力,他把本可以发表的长达100多页的关于他三年里所做的那项杰出研究的论文生生拆成了五篇来发表,就为了能凑够论文数量以通过验收。
  有权威机构公布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80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60%的人承认他们曾经花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相当比例的人承认曾抄袭过其他学者的成果。
材料2
某报记者小S,就最近几年我国学术浮躁,采访了一位教育界的评论家刘某。刘某说:“近几年来,我国学术浮躁事件曝光日益频繁,民众对学术浮躁的质疑、举报和批评之声日益激烈。”刘某认为目前学术浮躁呈现多样化,他举例说:“请人代劳抄袭造假是中国大专院校中流行的学术造假手段。大专院校的领导干部平时工作繁忙,自然要请人代劳。让研究生代劳抄袭,成为各科专业有些导师、教授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潜规则。在学校里大学生帮助主管老师撰写学术论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刘某还说,拼凑编辑造假也是当今常用的手段。一篇用拼凑编辑手段造假完成的文章或者著作表面看上非常完整,也非常有条理,有数据案例,还有历史上名人名家的经典思想观点佐证,文笔文法基本上也没有大的错误。可是仔细阅读研究就可以清楚发现,作者根本没有自己创新的思想观点,所有看上去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不是引用历史名人的,就是抄袭民间大众的。
刘某告诉记者小S,几年前一位回国的朋友揭露,曾经在中国畅销的欧美名家撰写的经营管理著作,绝大部分是中国内地的编辑出版机构杜撰造假的。就连所谓欧美名家的姓名、个人履历、所在机构名称等都是假的。
  在今年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记者听到委员们最多的发言就是:目前,科技界浮躁虚假之风大肆盛行,学术腐败、泡沫论文、虚假奖项等现象泛滥,许多科技工作者不能够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浮躁虚假之风已经严重地侵蚀了整个科技界,更成为阻碍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绊脚石。
专家学者认为,近年来出现的学位论文抄袭事件,共同的原因是在平时培养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很少,在审阅学生的论文时,导师放宽要求,甚至有的老师根本就没认真审阅。现行制度下的中期答辩、论文盲审等,都很难真正避免论文质量不高、学术不端问题。不改革制度想避免学术不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防治学生论文抄袭,导师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某大学副校长朱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导师不仅要在知识传授和方法训练上指导学生,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诚信素质和学术品德。
某省人大代表、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赵某分析,现在的职称评定体制存在问题,很多行业评聘都要求发表论文,这就给造假“行业”的存在提供了土壤。目前造假团伙已成行成市,只要愿意出钱,可以包写论文,还可以包发表,不同级别的杂志都可以,只要你愿意出钱。他建议,政府应严厉打击学术造假背后的“造假产业”。
某省人大代表也是大学校长的胡某表示,对学术造假,法律上很难界定,国内也曾有几例因学术造假告到法院的,但论文毕竟不是专利,怎么算造假不好说,也没对他人造成直接的危害,最终都不了了之。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是越来越多,而且是越来越长;书越出越多,而且越来越厚。但在重要科技领域具有开拓性和原创的成果却很少很少,科研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大量存在。
材料3
  前不久,湖南岳阳市人民政府宣布,经过当地有关部门两个多月的奋战,成功破获一起涉及福建、湖南、浙江三省的瘦肉精生产、销售案件。采访发现,与以往类似事件不同的是,这次竟从饲料中检测出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苯乙醇胺A。同时,从浙江大学教授邹某处查获含苯乙醇胺A的饲料1500公斤,并对其实施刑事拘留。
如果说此前的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抓抓利欲熏心的销售商家源头,问责一下管理不严的监管部门,尚还算一种对食品安全的把控。可此次冒头的新型瘦肉精事件背后,竟赫然站着个浙大教授的身影,这又让对科学怀着无比景仰之情的公众情何以堪?原来,这些严重损伤公共利益与公众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竟还有所谓专家学者与之共谋的魅影。这些“天才的发明”让人叩问,究竟是什么让学界人士堕落如斯?
浙大教授究竟在这起瘦肉精事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仔细分析,不难想象。早在几年前,就曾有报道揭示,绵延多年的“瘦肉精中毒”事件本可在源头上避免。在西方早已发现瘦肉精的危害,并禁止使用时,国内一些学者却因为课题经费、职称、地位、技术转让费等利益诱惑,集体屏蔽瘦肉精负面信息,最终造成后期一系列瘦肉精中毒事件。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与利益靠得太近,又缺少相关规范制约。当学者将科研建立在贪婪的基础上,则公众安全必然被科技反噬;当科研成果缺乏监管,则“科学无禁区”就必然演变成“科学道德无禁区”。科研精神最核心的理念理应是公共精神与社会责任。倘若科学研究无视公共道德,藐视法律与科学伦理,则不仅会对社会造成可怕的伤害,更会让科学工作者个体陷入道德与法律的挞伐漩涡。有鉴于此,浙大教授涉案瘦肉精事件,理应成为公众乃至学界反思科研道德与科学伦理的契机,不仅需建立详细的规范与细则来规范科研,更要让食品监管深入科研领域,让科研走在合乎道德伦理与法律的轨道上。
  材料4
有学者指出,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大学教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高校扩招本来是为了通过普及高等教育来提高民族的竞争力,但片面追求规模和数量增长、急于求成的扩招是一种高等教育的“虚胖”,各高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根本无法满足突然拥进校园的膨胀数倍的莘莘学子们的需要。扩招使师资大量缺乏,高校不得不以降低招聘“门槛”来充实老师队伍。一些大学教授把赚钱当作正业,而把教学和科研当作副业。另外,学校把学术成果作为了评价教师职业能力的绝对标准,教师如果在2~3年内没有发表文章或者申请到课题,便要被解聘或者降级。这导致许多教师不潜心研究,而是抄袭他人论文予以发表;有的则在别人的研究成果中挂个名;有的则出钱请别人写文章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有的靠胡拼乱凑,学术垃圾成批从这些人手中生产出来。
某报曾经对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门的调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求职仿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而学业似乎沦为副业。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课出勤率很低,而学生们对此早已就习以为常。一位大四学生说:“我们可不是玩儿,好多人都是参加实习或是找工作去了,老师也都是支持的。说实话,现在学费这么贵,上大学还不是为了找工作,这些专业课可以不上,找工作才最重要。”在谈到毕业论文时,另一位大四学生告诉记者,自己正忙着面试、实习,刚“东拼西凑”了一篇开题报告,“论文到下学期再说吧,写论文不仅对找工作没有帮助,还要花费不少精力,我看不少学长一周就能搞定论文,这已经算认真的了。”大学生小王告诉记者,对做学问、搞研究我一点没有需求感,考试嘛,“60分万岁”,平时自己拿谈恋爱来消磨时光。
  材料5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至今,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为改革开放、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建设者。但放眼当下中国教育界,的确如钱老所发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

未搜索到的试题可在搜索页快速提交,您可在会员中心"提交的题"快速查看答案。 收藏该题
查看答案

相关问题推荐

1.某市居民对几年前的一场暴雨记忆犹新。那天是周六,市民们入网后舱的周末一样逛街、聚会、休闲。张艺谋大片《十面埋伏》的首映式正在这天举行,大批倒票的“黄牛”憋足了劲要大赚一笔。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让所有在外面的人狼狈不堪。那天下午16时左右,天空突然电闪雷鸣,顷刻之间降下瓢泼大雨,不到两个小时的降雨让全市交通陷入瘫痪,立交桥下积水深达2米,公交车、小汽车变成了船。类似的事件,在全国很多城市都曾出现过。市政建设与城市改造不同步的现象至今仍然是个不小的问题。有专家表示,以应有功能来衡量,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市政公用事业连“健康”都算不上。
  截至2009年4月,中央的4万亿投资已经带动了地方30多万亿元的投资。从4万亿到30多万亿,这些保经济增长的投资都流向了哪些领域?资料显示,铁路、公路、航空、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及医改、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都是投资的主要流向。例如某市新增投资60亿元,主要用于轨道交通、中小企业和农业,其中20亿元用于高铁的征地拆迁。某省拨付90亿元资金,主要用于保障性住房、农村民生和基础设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某省组织了3300亿元投资,主要投向千亿基础网络工程、千亿产业提升工程和千亿惠民工程。其中惠民工程主要指配备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服务设施。但有专家指出,各地似乎都缺少了对城市公用事业的关注,而中国仍处在市政设施相对不足且市政设施需求迅速增长的阶段。尽管投资中有用于城市公用事业的部分,但比例很小、规模不大,尚不足以体现城市公用事业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作用。这位长期研究城市公用事业的专家说,城市公用事业具有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市政公用事业包括城市供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市政道桥、公共交通、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管道燃气八个方面的市政设施建设。在城市基础设施中,城市公用事业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初期,讲招商引资、发展经济,讲得比较多的是改善投资环境。路桥、通讯、水、电、气、热等设施有了,投资者就愿意去投资,没有就没有人愿意去投资。市政公用事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先导、基础的作用。作为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载体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建设并管理好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引导人们自觉爱护、维护这些设施,对促进城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对城市功能、质量的提高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2.据统计,目前全国的城市市政设施固定资产投资在1万亿元左右,占全国GDP的比例在2%以上。某专家指出,因为城市道路、供水、燃气、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在目前的投资规模基础上,投资扩大1倍,达到2万亿元的规模,也很难说就能完全解决问题。我国城市化进程仍处在迅速上升阶段,公用事业的资金缺口仅仅依靠政府单一的财政投入显然难以填上,公用事业的供给严重滞后社会的需求,成为经济起飞的瓶颈。因此,必须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城市市政投融资机制。这要求进一步放开市场,积极推进城市公用设施的市场化改革。现在全国有五亿多城市人口,在未来的20年时间里,全国城市人口将达到9亿多,这对城市公用事业将带来巨大的市场需求。对投资者来讲,也是个巨大的投资市场。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摸索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道路,一些吃皇粮的城市公共事业单位开始断奶,2002年12月,原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在市政公用事业逐渐放开的过程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据南方某省统计,城市公交40%的产权,城市供水50%的产权,城市燃气80%的产权,已经转让给民营资本或外国资本。
  从2002年开始,一些世界知名的大型外资水务集团开始进入中国,以巨资收购水厂。这些跨国公司的收购举动一度让国人困惑不已。例如2002年5月,为例雅水务集团斥资近20亿获得S市自来水工资50%的股权,经营期限50年,而转让评估价为7.6亿元,威立雅的报价超过评估价近两倍。2007年8月,Y市自来水股权转让项目招标,中法水务集团以8.95亿元中标,报价为资产价值的5倍左右。外资这种溢价收购手段,让国内很多地方政府兴奋不已。然而,国内水厂真的这么值钱吗?有学者指出,外资这样的溢价收购意味着将来要成倍地赚回去,负担最终会不同程度转嫁到老百姓身上。
  随着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开始出现。2008年1月,某市300多辆公交车停运,致使全市70多玩市民出行困难。造成停运的原意在于公交民营化运转不良。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在原建设部文件出台后,很多地方政府就开始卖水厂,要门是跟外资合作,要么干脆一卖了之。他认为,公交线路、水厂卖出去,本身没有错,但基础分析巩固中欧没有做透,只想到有人买,政府还能有些收徒,卖完后却没有人管,这样一来损失的是国家,伤害的是消费者。很多地方在打开市政公用设施投资大门之前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这位人士说,特许经营,就是在市政公用行业中,由政府授予企业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对某项市政公用产品或服务进行经营的权利,政府通过合同协议或其他方式,明确政府与获得特许权企业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国外开展这类经营一般先要立法,而我国则跳过了这样的程序,而且政策法规、标准、管理措施、管理能力都不配套。公用事业中有一部分注定是没有效益的,这就不能打包全卖出去,而需要政府投入才能搞起来。不能都交给社会资本经营,更不能放任其赚钱,不对其进行管理。
  3.2009年7月31日,L市举行“城市供水价格改革调整听证会”,参会的18名听证代表中,17名代表同意水价调整,只有1人提出“最好不要提价”。消息一出,社会哗然。有网站展开了“如何看待L市水价上涨”的调查,超过80%的网友投出了反对票。8月4日,L市通过政府网站发布消息,邀请网民参加一场“关于供水价格改革调整”的座谈会。会上,L市发改委拿出了2套水价调整方案,但无论是哪一套,基本水价的上涨幅度都超过了40%,这让很多人感到接受不了。有的市民说:“L市不缺水,为什么还要涨这么高?6年不调价不代表可以随时上调40%。”
  记者进行了统计,实际到会的网民代表59人,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讨论中,39人发言。其中9人鲜明地反对涨价。与网民调查超过80%反对水价上涨形成发差的是,现场有16人明确表示赞成有条件地调整水价。反对涨价的主要理由,一是认为L市不缺水,没有涨价的必要;二是认为水务集团的账目不够透明。L市水务集团负责人建议政府以后建立新的价格监审机制。他说,一些用水大户会由于水价上涨减少水的用量。那么这一次水价上涨会如何影响居民生活呢?
  记者来到一个普通的居民小区,访问了74岁的卢奶奶和她的老伴儿。
  记者:“卢奶奶,你家里一共用对少水?”
  卢:“用4吨、3吨。”
  记者:“几口人?”
  卢:“5口人”
  在卢家,记者看到很多盆子和桶。老人告诉记者这都是用来存水的,存下来的水要用来冲厕所、拖地、浇花,为了节约水,家里还特别改造了抽水马桶的开关。卢奶奶和老伴儿加起来每月有2000元多一点的退休工资,但是由于儿子、媳妇没什么收入,所以一家五口人主要靠这2000多元,税费每月9块多钱。
  记者:“要是以后每月花个12/13块钱水费,承受得了吗?”
  卢:“俺俩仔细着呢,俺俩可在乎。”
  居委会的肖大姐告诉记者,这里的居民基本上都是这样节约用水的。水费涨一点也许还行,就怕连环涨价。
  在L市另一家用水大户企业,记者了解到,他们已经在近几年对设备进行了节水改造,凡是工业上的用水都可以回收再使用,水的利用率达到了97%左右。
  尽管L市的谁家还没有上调,但从企业到普通居民,大家已经都在精打细算省着用水。这也给出了一个答案,为什么1995年L市每天要用50万吨水,而现在城市扩大了,经济发展了,每天用水量却反而下降到30多万吨。
  在这次L市水价上涨的文件中,有一组数字很触目惊心:L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不足450立方米,约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5、世界的1/20,属于极度贫水区。L市水文部门负责人说:“附近两个水库的水,基本上不算L市的水权,属于过境水,是上游的水资源。即使是流经L市的几条河,水量也并不像大家看到的那么多。大家看到的L河的水面比较宽,实际上因为橡塑坝把水蓄起来了,真正来水,就是坝体上面流的那一点点水,那才是真正的来水。”
  4.2006年12月起,Q市市区综合水价调整,污水处理费由5元/吨上调为8元/吨,居民水价格1.3元/吨上调为1.55元/吨,特种行业用水由21元/吨上调为28元/吨。很多人认为Q市地处南方,降雨量丰富,没有必要节约用水。其实,这种观念是错误的。Q市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办公室高级工程师王先生说,Q市处于水资源紧张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约100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005年为1330立方米,其中沿海县市低于730立方米,属“贫水区”。全国人均占有水资源2200立方米,但Q市远低于这个平均水平。此外,Q市70%的水资源量分布在人口较少,经济水平较低的山区,人均资源占有量为3595立方米。而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水资源较少。Q市降雨量季节性强,时空分布不均,年降雨量、年径流量约60%-80%集中在4-9月份,特别是梅雨和台风雨,时间段,数量大,极易产生洪水。由于现有蓄水工程对河川径流的拦蓄调节能力偏低,弃水现象严重。这种水资源年内分配的不均匀性,造成水资源年内供需不平衡。此外,入海损失严重。天然来水量丰富的晋江西溪流域由于淹没耕地、移民等客观原因,无法兴建大、中型水库,大量的水资源直接奔腾入海,损失的水量约占全市水资源总理的30%。
 
注意事项
1.本题本由给定材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材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100分。
2.请在题本、答题卡指定位置上用黑色字迹的铅笔或签字笔填写自己的姓名和准考证号,并用2B铅笔在准考证号对应的数字上填涂。
3.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指定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4.待监考人员宣布考试开始后,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5.所有题目一律使用现代汉语作答。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6.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将题本、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翻过来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确认数量无误,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严禁折叠答题卡!
给定材料
材料1:
据有关部门统计, 2013年我国平均雾霾日数为52年来最多。全国平均雾霾日数为4.7天,较常年同期(2.4)偏多2.3天,为1961年以来最多。外媒称中国雾霾为“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大气污染”。某《时代》周刊报道说:“北京人已经习惯了恶劣的空气,但没人记得以前曾经出现过这么严重的雾霾天气。一些人担心‘呼吸致死’。”
检测数据表明: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会急剧增加空气中颗粒物(PMIO、PM2.5)、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浓度,特别是对PM2.5浓度的增加有显著贡献。燃放点附近,PM2.5小时浓度瞬间急剧升高。鞭炮燃放导致PM2.5、SO2等主要污染物日均浓度升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春节期间的鞭炮燃放将导致PM2.5年均值浓度增加1-2微客/立方米。
以2013年除夕夜间北京市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变化为例,北京国控监测点位PM2.5平均浓度为267微客/立方米,其中个别点位PM2.5小时浓度甚至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相比前一日平均浓度上升了150微克/立方米;PM10平均浓度为300微克/立方米,相比前一日浓度上升了约220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109微克/立方米,相比前一日浓度上升了约52微克/立方米。
研究表明,燃放烟花爆竹确实可以在短时间让PM2.5爆表。在雾霾和PM2.5成为年度热词的当下,春节还要不要燃放烟花爆竹,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
材料2:
武汉市光谷五小今年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形式活泼、贴近生活的年俗作业——学生可以完成一样与过年有关的家务,或者帮家人写一幅春联,剪一套窗花等,只要与“年文化”有关就行。在返校报到的学生中,却有两成学生拿不出年俗作业。学生小吴的妈妈说,年俗作业的本意挺好,但如今的年味越来越淡,自己小时候贴门神,还要祭灶王爷等丰富的年味活动现在很难见到。
今年春节晚会上歌曲《群发的短信我不回》引起了人们对传统春节的怀念。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其实,式微的不只是春节,元宵、端午、七夕、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这是不争的事实。要究其原因,有人认为这是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也有人认为,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吕品田指出:“原来的传统节日是有大量的丰富的民俗活动的,这些节俗活动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一些民俗的讲究或者说生产生活的习俗紧密关联在一起,和节气、时令、气候、水土这些东西关联在一起,和祭祀、主导、祈祷、敬仰、吟诵等民俗事项关联在一起,有着缅怀、祝愿、庆贺、祈愿、敬祭等种种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节日所承载的内涵和文化都在发生变化。现在的节日,几乎都没有祈祷和敬祭等内容,失去了庄严的文化氛围。而且,人们对一些不接地气的节日越来越淡化,相反对产生于国外的又接地气的节日情有独钟。当传统节日越来越没有文化味道,自然就会式微。
《中国青年报》和新浪网的一份联合调查显示,现代人对于传统的春节民俗文化已经不那么熟悉了。近半数的人表示自己过节期间会“放鞭炮”和“给晚辈压岁钱”,只有两成不到的人会“烧纸摆供祭奠祖宗”以及“写对联、福字”。春节活动日益趋向简单,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我们传统民俗文化的进一步流失。
春节民俗充分体现了我国5000年来悠久的文化以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春节民俗更是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
众所周知,放鞭炮不仅污染空气环境、产生巨大噪音,还可能导致火灾、意外伤害,似乎一无是处。然而,从驱赶“年”兽开始,过年放鞭炮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之根,成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节日的核心就是休闲娱乐,健康、安全、环境从来不是节日考量的核心因素。从这个角度看,如同西班牙奔牛节、欧洲国家的狂欢节一样,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信仰和寄托,不可轻废。“爆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从来没有哪一种方式像烟花爆竹一样,张扬浓烈地表达愉悦喜庆的节日氛围。
春节是历史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再现,是民族特征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巩固情感、维系亲情的纽带。可是,日益失去传统文化内涵的春节还有多少年味,没有年味的春节还算是真正传统意义上的春节吗?
材料3:
2014年春节临近,百万网友发起“拒绝烟花爆竹”活动。活动发起人在新浪微博“拒绝烟花爆竹”的话题中这样写道:“烟花爆竹燃烧会释放大量有害物质,形成城市烟雾,去年除夕北京PM2.5浓度一度破千!北京去年春节产生了5000多吨爆竹垃圾。春节不放或少放烟花,支持的转起!”短短几日就有近300万网友参与了这一讨论。
网友“Tiffany就是我”写道:“必须拒绝,再灿烂的烟花也只是一瞬,稍纵即逝,还浪费钱,比起环境那只是昙花一现。所谓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啊。”
网友“MoMo-said”说:“支持不放烟花,为了让雾霾不要更严重,提倡人们以摆放鲜花或者绿植等更环保的方式庆祝新年。”
网友“张淑敏”说:我觉得没有烟花就更没气氛了。这是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本来中国的春节气氛就不是特别浓,没有烟花爆竹更冷清了。”
更多的网友从理性观点出发,希望在燃放烟花、庆祝春节、保护环境这三者中找到一个平衡点。网友“棟倲E蔟”认为:“我觉得烟花和春节是分不开的,但是能不能研究一下无污染的烟花啊,真心不想拒绝放烟花啊。”
网友“月静星雅”说:“烟花爆竹的燃放是传统习俗。只是因为它污染严重就禁止,为什么不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呢?现在的孩子们几乎都没过去那些乐趣了,全是电子产品。我觉得应该加大力度改进而不是禁止或者拒绝。”
网友happy于华林:“烟花爆竹污染环境,对人有害,但‘年’没有它好像就没有象征性的东西了,每逢这个时候一听到爆竹声,大家都知道除夕就要到了,我想可不可以控制下其他污染源,适当放一点。”
专家认为,公众意见的分歧体现了民众关切的不同,也体现了社会治理的难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乔新生教授指出,移风易俗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习俗虽不适宜采用命令的形式彻底加以禁止,但可以加以改变和转化。
材料4:
城市该不该禁放烟花爆竹的老话题从网上也移到了网下。今年禁放派又多了一个论据。2014年春节前夕,中纪委下发《关于严禁元旦春节期间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的通知》。在禁放派看来,这是一个移风易俗的举措,是向燃放烟花爆竹的陈规陋习动刀子,是耶非耶?
A:燃放烟花爆竹绝对是陈规陋习,尤其是每年春节期间,国人花那么多钱买那么多烟花爆竹燃放,这和直接烧钱没有本质区别,是纯粹的浪费。除了让烟花爆竹产业赚钱之外,有谁是受益者?至于用纳税人的钱买烟花燃放,更是助长了这种大肆燃放的风气。
B:这个通知,是禁止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关键词是公款,而不是烟花爆竹,烟花爆竹只是年货节礼的一种。中纪委还不允许官员收受红包呢,但你过年了还得给孩子压岁钱吧?所以本质上,这是对公权力的限制与规范,而不是拿习俗动刀子。民间燃放烟花爆竹,只要合法合规与注意安全,增加了年味与喜庆的心情,有何不可?逢传统就反的心态该反思了。
C:对传统的理性态度是扬弃,是批判地继承,而不是照单全收。燃放烟花爆竹在农业社会可以理解,但在城市就不太合适,城市人口稠密,建筑物林立,燃放容易伤着人与引起火灾,至于污染与噪音更不必说了。过去一些地方政府逢年过节喜欢在公园等开阔地方燃放烟花,以示与民同乐,其实是带了坏头,民众也就有样学样了。
D:这种思维只是考虑了燃放烟花爆竹的“负外部性”,伤人与火灾毕竟是小概率事件,坐车还有可能遇上车祸呢。大家选择燃放,必定是做了收益与成本的考量的,爆竹表达国人除旧、迎新与祈福的心意,也是维系文化与民族认同的仪式,为什么想要乞灵于权力下令废掉这一习俗。移风易俗之说乃是对传统的蔑视,风俗可以变,但一定是自发与渐变,而非一禁了之。
E:自1990年代以来,先后有二百多个城市颁布了燃放烟花爆竹的禁令,可不是官员拍脑袋就决定的,而是在强烈的民意要求下推出的。本质上,放烟花爆竹反映了现代文明与传统习俗的冲突。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文明的生活方式,禁放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大,可以预见,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必将成为少数与非主流,立法呼应民意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F:问题是,这些年来,包括上海与北京在内的其中一百多个城市在民意的压力下,回到了有限禁放的政策,例如北京于2005年改变了1993年以来的全面禁放,规定五环路以内的地区为限制燃放烟花爆竹地区,除夕至正月初
材料1
  2011年2月,科技部和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发布通告,经调查核实,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核同意,并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撤销“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项目所获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科技部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日前发布通告,撤销西安交通大学原教授李某等200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的决定,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这是中国首例因学术造假被撤销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项目。
  2006年以来,包括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接连身陷“造假门”事件,国内顶尖高等学府的学术风气遭遇信任危机。清华大学医学院院长助理刘某,因在个人履历、学术成果材料中把他人论文作为自己的成绩,涉嫌学术造假,被撤销教授职务。上海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杨某,因申报评奖材料中将他人论文列入自己的成果清单,被免去同济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职务,6月,又被免除教授资格,终止聘用合同。
  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陈某,因“汉芯”系列芯片造假骗取国家上亿元经费,被撤消学院院长职务,教授聘用合同也被解除。据调查,陈某负责的汉芯团队所研制的成果,其实结构简单,并不能单独实现指纹识别和MP3播放等复杂演示功能。
  韩国胚胎干细胞研究带头人黄禹锡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的论文被调查有涉嫌造假。首尔大学决定撤销他的首尔大学教授职务。韩国政府决定,取消黄禹锡“最高科学家”称号。检察部门以诈骗、侵吞研究经费、非法买卖卵子等罪名向黄禹锡提出指控。韩国最高人民法院判处黄禹锡有期徒刑一年6个月,缓期2年执行。
  王某于上世纪90年代就获得了杰出青年基金,被公认为是最能不顾其他杂事只管埋头做科研的人,因为要做意义非常重大的课题,到青年基金三年期结束的时候,这位年轻的数学家没有发表一篇论文,他用这三年的全部精力做了一项非常杰出的研究,但当杰出青年基金三年期验收的时候,因为没有论文,很难通过。最后,迫于验收的压力,他把本可以发表的长达100多页的关于他三年里所做的那项杰出研究的论文生生拆成了五篇来发表,就为了能凑够论文数量以通过验收。
  有权威机构公布了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180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中,60%的人承认他们曾经花钱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相当比例的人承认曾抄袭过其他学者的成果。
材料2
某报记者小S,就最近几年我国学术浮躁,采访了一位教育界的评论家刘某。刘某说:“近几年来,我国学术浮躁事件曝光日益频繁,民众对学术浮躁的质疑、举报和批评之声日益激烈。”刘某认为目前学术浮躁呈现多样化,他举例说:“请人代劳抄袭造假是中国大专院校中流行的学术造假手段。大专院校的领导干部平时工作繁忙,自然要请人代劳。让研究生代劳抄袭,成为各科专业有些导师、教授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潜规则。在学校里大学生帮助主管老师撰写学术论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刘某还说,拼凑编辑造假也是当今常用的手段。一篇用拼凑编辑手段造假完成的文章或者著作表面看上非常完整,也非常有条理,有数据案例,还有历史上名人名家的经典思想观点佐证,文笔文法基本上也没有大的错误。可是仔细阅读研究就可以清楚发现,作者根本没有自己创新的思想观点,所有看上去比较重要的思想观点不是引用历史名人的,就是抄袭民间大众的。
刘某告诉记者小S,几年前一位回国的朋友揭露,曾经在中国畅销的欧美名家撰写的经营管理著作,绝大部分是中国内地的编辑出版机构杜撰造假的。就连所谓欧美名家的姓名、个人履历、所在机构名称等都是假的。
  在今年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上,记者听到委员们最多的发言就是:目前,科技界浮躁虚假之风大肆盛行,学术腐败、泡沫论文、虚假奖项等现象泛滥,许多科技工作者不能够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浮躁虚假之风已经严重地侵蚀了整个科技界,更成为阻碍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绊脚石。
专家学者认为,近年来出现的学位论文抄袭事件,共同的原因是在平时培养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很少,在审阅学生的论文时,导师放宽要求,甚至有的老师根本就没认真审阅。现行制度下的中期答辩、论文盲审等,都很难真正避免论文质量不高、学术不端问题。不改革制度想避免学术不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防治学生论文抄袭,导师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某大学副校长朱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导师不仅要在知识传授和方法训练上指导学生,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诚信素质和学术品德。
某省人大代表、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赵某分析,现在的职称评定体制存在问题,很多行业评聘都要求发表论文,这就给造假“行业”的存在提供了土壤。目前造假团伙已成行成市,只要愿意出钱,可以包写论文,还可以包发表,不同级别的杂志都可以,只要你愿意出钱。他建议,政府应严厉打击学术造假背后的“造假产业”。
某省人大代表也是大学校长的胡某表示,对学术造假,法律上很难界定,国内也曾有几例因学术造假告到法院的,但论文毕竟不是专利,怎么算造假不好说,也没对他人造成直接的危害,最终都不了了之。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每年发表的科研论文是越来越多,而且是越来越长;书越出越多,而且越来越厚。但在重要科技领域具有开拓性和原创的成果却很少很少,科研在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大量存在。
材料3
  前不久,湖南岳阳市人民政府宣布,经过当地有关部门两个多月的奋战,成功破获一起涉及福建、湖南、浙江三省的瘦肉精生产、销售案件。采访发现,与以往类似事件不同的是,这次竟从饲料中检测出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苯乙醇胺A。同时,从浙江大学教授邹某处查获含苯乙醇胺A的饲料1500公斤,并对其实施刑事拘留。
如果说此前的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抓抓利欲熏心的销售商家源头,问责一下管理不严的监管部门,尚还算一种对食品安全的把控。可此次冒头的新型瘦肉精事件背后,竟赫然站着个浙大教授的身影,这又让对科学怀着无比景仰之情的公众情何以堪?原来,这些严重损伤公共利益与公众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事件背后,竟还有所谓专家学者与之共谋的魅影。这些“天才的发明”让人叩问,究竟是什么让学界人士堕落如斯?
浙大教授究竟在这起瘦肉精事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仔细分析,不难想象。早在几年前,就曾有报道揭示,绵延多年的“瘦肉精中毒”事件本可在源头上避免。在西方早已发现瘦肉精的危害,并禁止使用时,国内一些学者却因为课题经费、职称、地位、技术转让费等利益诱惑,集体屏蔽瘦肉精负面信息,最终造成后期一系列瘦肉精中毒事件。
长期以来,科研人员与利益靠得太近,又缺少相关规范制约。当学者将科研建立在贪婪的基础上,则公众安全必然被科技反噬;当科研成果缺乏监管,则“科学无禁区”就必然演变成“科学道德无禁区”。科研精神最核心的理念理应是公共精神与社会责任。倘若科学研究无视公共道德,藐视法律与科学伦理,则不仅会对社会造成可怕的伤害,更会让科学工作者个体陷入道德与法律的挞伐漩涡。有鉴于此,浙大教授涉案瘦肉精事件,理应成为公众乃至学界反思科研道德与科学伦理的契机,不仅需建立详细的规范与细则来规范科研,更要让食品监管深入科研领域,让科研走在合乎道德伦理与法律的轨道上。
  材料4
有学者指出,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大学教育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高校扩招本来是为了通过普及高等教育来提高民族的竞争力,但片面追求规模和数量增长、急于求成的扩招是一种高等教育的“虚胖”,各高校的软硬件配套设施根本无法满足突然拥进校园的膨胀数倍的莘莘学子们的需要。扩招使师资大量缺乏,高校不得不以降低招聘“门槛”来充实老师队伍。一些大学教授把赚钱当作正业,而把教学和科研当作副业。另外,学校把学术成果作为了评价教师职业能力的绝对标准,教师如果在2~3年内没有发表文章或者申请到课题,便要被解聘或者降级。这导致许多教师不潜心研究,而是抄袭他人论文予以发表;有的则在别人的研究成果中挂个名;有的则出钱请别人写文章在国内外报刊发表;有的靠胡拼乱凑,学术垃圾成批从这些人手中生产出来。
某报曾经对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了一次专门的调查,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求职仿佛已经成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而学业似乎沦为副业。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课出勤率很低,而学生们对此早已就习以为常。一位大四学生说:“我们可不是玩儿,好多人都是参加实习或是找工作去了,老师也都是支持的。说实话,现在学费这么贵,上大学还不是为了找工作,这些专业课可以不上,找工作才最重要。”在谈到毕业论文时,另一位大四学生告诉记者,自己正忙着面试、实习,刚“东拼西凑”了一篇开题报告,“论文到下学期再说吧,写论文不仅对找工作没有帮助,还要花费不少精力,我看不少学长一周就能搞定论文,这已经算认真的了。”大学生小王告诉记者,对做学问、搞研究我一点没有需求感,考试嘛,“60分万岁”,平时自己拿谈恋爱来消磨时光。
  材料5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从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至今,中国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为改革开放、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建设者。但放眼当下中国教育界,的确如钱老所发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与传统的作文考试不同,是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与表达能力并重的考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的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依次作答在答题纸指定位置。
4.答题时请认准题号,避免答错位置影响考试成绩。
5.作答时必须使用黑色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纸有效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的作答无效。
给定材料
材料1:
垃圾可分为生产性垃圾和生活性垃圾,生产性垃圾是各生产主体在生产活动中所产生的垃圾。生活垃圾是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垃圾。数据显示,我国县级以上城市有3200多个,城市居民人口6.9亿,城市生活垃圾每年约3亿吨。生产垃圾的数量也很惊人,其中,占绝对份额的是建筑垃圾。我国的垃圾处理手段主要是焚烧和填埋。目前约2/3的城市处于垃圾包围之中,1/4已无垃圾填埋场可选。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由此看来,解决“垃圾难题”意义重大。
材料2:
“番禺事件”曾受媒体广泛关注。其缘由是,广州市让划在番禺区大石镇建设一个日处理垃圾2000吨的垃圾焚烧厂,而跟离焚烧厂选址两公里外,就是享誉广东地产界的番禺华南板块,分布在这里的楼盘,因为环境优美、品质高端而吸引了超过30万广州人来此定居。华南板块的居民担心,垃圾焚烧会释放二恶英等致癌物质,因而强烈反对政府。经过漫长的沟通与协商,政府与居民双方最终达成共识:垃圾焚烧厂暂停,但居民垃圾要减量。
2013年7月下旬,北京海淀、昌平的一些小区出现垃圾连续几天堆放在小区里的情况。小区物业称,该小区垃圾指定消纳点是北京昌平的阿苏卫垃圾填埋场,进入填埋场的垃圾清运车被附近村民扣下,导致垃圾没法正常清运。该垃圾填埋场邻近六坏,附近邻着二德庄、阿苏卫、百善和牛房圈四个村子,最近的不过两三公里。附近村民说,垃圾场平时飘出恶臭,家里都不能开窗户。记者看到垃圾填埋场东门外的路上,还停着大约十辆垃圾车,里面的垃圾发现腐臭味。
2013年10月,上海市青浦区的一座生活垃圾处理厂引起了媒体关注,这座垃圾处理厂位于青浦与江苏昆山交界的一条河东岸,投产以后其恶臭殃及昆山市两个镇的数十万居民。对此,某著名时评发表文章称,上海青浦区建设垃圾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符合发展与环保相协调的理念,应该受到群众赞扬,也应该得到相关部门规定。可是,上海青浦区将垃圾场建在昆山的人口密集区,让相邻群众受困,让好事变了味。在两地交界处建垃圾虽然符合当地环保部门的相当规定,可是否考虑对外地群众的影响?难道当地群众的利益高于外地群众?时评最后说,望两地政府携起手来,协商解决问题,让昆山百姓早一天过上好日子甜日子和幸福的日子。
材料3:
记者在某批发市场看到,500克极品西湖龙井、铁观音、碧螺春,用精美的檀木包装,配上高档的紫砂茶具,售价高达13000元到14000元;当地产的一些茶叶中,500克五星毛尖王,外包装为一只密码箱,内装50克×10的小金属罐,售价为650元/箱。茶叶商张先生告诉记者,那些令人上千上万的茶叶,其包装和附带品的价格可占到茶叶总价格的70%左右。普通的中等茶叶,500克茶叶价格约为60元,加上20元的金属包装,30元的普通陶瓷茶杯,就可以卖110元。
在某化妆品专柜处,记者发现有整盒成套销售的化妆品,礼品盒面一般都有16K纸的大小,其中化妆品只占1/3左右的空间,其余的部分都填充塑料泡沫和丝绸。在询问价格后发现按礼盒购买的化妆品要比单买贵出100元,包装占整个价格的12.5%左右。在衬衫专柜处,经过复杂包装的衬衫摆放得非常整齐,店老板说:“包装得好才能卖得好。”
材料4:
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包装品废弃物约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以上,其体积要构成家庭生活垃圾的30%以上,但大量的包装物最后都成了垃圾,有的甚至对环境构成长久压力(如被丢弃的塑料袋等)。环保专家毛先生叹道,美丽的代价,实在是太昂贵了!得不偿失。
但也有人认为,包装既是一种经济现象,有需求就有生产,况且,包装也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不少人都“‘想’面子多于想‘污染’”,东西包装得好才能拿得出手。一个好东西包装得不好,还不如东西差点包装得好一些。
材料5:
F市城区现行的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是2003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生活垃圾处理费征收工作由市城市管理执法局负责组织协调,各区政府配合,市环境卫生管理处负责具体实施。
征收对象为辖区的所有市民和单位。征收标准为:常住人口6元/(户·月):集体宿舍、意向公寓和外来人员5元/(人·月)(家庭独立租住视同常住人口收取);对上门收集生活垃圾的,另外缴纳有偿服务费2元/(户·月)。已缴纳物业管理服务费的,只缴纳3元/(户·月)。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按在职职工人数(含固定工、临时工)2元/(人·月)(不含内部生活垃圾的清扫、运输费);门前卫生责任区有偿服务费缴纳1元/(m2·月),每月不足20元的按20元缴纳,超过1000元的按1000元缴纳。已缴纳物业管理费的,只收取前项垃圾处理费,等等。
制度规定,凡弄虚作假或拒不缴费的单位和个人,由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其改正并处以罚款。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有资料显示,F市生活垃圾日产生量2001年为1400吨,2007年为1900吨。2006年,F市家庭垃圾费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为0.17%。2007年,F市共征收垃圾处理费3085元,但收缴率仅为79.1%
材料6:
央视曾经播放过X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例子,以下是某期节目的文字节录。
解说:每天早上7点一过,X镇西马各庄村的徐大妈和另一位保洁员便开始挨家挨户收集垃圾。垃圾清运车是前些年村里做垃圾分类时上级出资购买的。
李某(村民):那会儿我们都给发好几个桶,厨余垃圾一个桶,灰土垃圾一个桶,白色垃圾一个桶。桶是政府给发的。天天都是到时候搁在门口,专门有人收,打声招呼就收走了,不合格就说你。
解说:所谓的白色垃圾,指废弃的纸张、塑料制品等可回收物,它们经过处理后,可以制成别的有用品,每个月1号是西马各庄村村委会统一加收白色垃圾的日子,早上8点,村民就陆续把大包小包装满白色垃圾的编织带送到村委会大院。库管员宋某说,以往,村民每交3斤白色垃圾就可以换一袋1斤重的洗衣粉,现在洗衣粉改成了大包袋,要30斤才能换一袋,200年,村里共收集白色垃圾2082斤,2008年增长了200多斤,而到了2009年,全村收集的白色垃圾总量达到4314斤,去年,这一数字更是达到了5500斤。
……
解说:早上,X镇实行垃圾分类的各村收集来的厨余垃圾,被送到X镇密闭式压装清洁站。在这里,厨余垃圾被留下用于堆肥。李副镇长介绍说:“就是过去农村那种堆肥方式,一层厨余垃圾,一层灰土覆盖,覆盖以后通过长时间的发酵,最后粉碎,这个周期应该有几个月的时间,然后就联系需要的农民。农民使用这些肥料完全是免费的。”
解说:厨余垃圾可以用来堆肥,灰土垃圾以及冬季产生的大量燃煤炉渣可以用作农村填坑造成的原料。抽样调查显示,农村生活垃圾中,灰土垃圾占到了六成,厨余垃圾约占三成左右。也就是说,X镇的大部分垃圾都被消解在本镇。
……
解说:冯教授是X镇垃圾分类试点的牵头人。
冯教授:我们的垃圾到底分多少类,这要根据农民可以接受的程度,以及能够资源化利用的技术;第二个就是要教给农民怎么分,也就是方法。
解说:不少村民用“习惯了”来回答我们提出的“怎么不觉得垃圾分类麻烦”之类的问题,但如何养成习惯却正是我们好奇的地方。
李某(村民):更想转变老百姓这种习惯,其实最开始也挺难的,确实很难。当时冯老师给我们出了很多主意。
冯教授:2007年春节前,我们用一星期的时间,赶制出一批挂历发给各户,一是联系感情;二是挂历里面有垃圾分类的知识、做法、意义,而且还是用再生纸制作的,直接给农民一个概念,你看废纸就能做出这个来。另外,每天中午和晚上各20分钟广播,持续了半年。同时,还有村民骨干分片到户手把手指导分类。
……
冯教授:必须上门去收,交垃圾面对面。上门收等于监督着你呢,你自己瞧着分好没分好。没分好你自己接着分。合格了发个价值等于三毛钱的合格卡。
解说:村民们将换来的“合格卡”积攒到一定数量后,就可以到村委会领取奖品,这些年,村里提供的奖品品种不断变化。有油盐酱醋,有卫生纸等。
冯教授:我们算一笔账,一户油盐酱醋卫生纸到底需要多少钱,这是一个参照物。第二个就是说,按照我们过去的村收集、镇运输、区处理的模式。X镇所产生的垃圾,如果运到这个镇埋场去埋去。中间将花多少运费。我们把这些运输费、垃圾场的填埋费省下来,提前奖励给农民。这样,既节省了汽柴油的使用,又节省了垃圾填埋用地。还不产生路上的二次污染,给农民兜里省点钱,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农民也高兴。
第四题、请深入理解“给定资料6”中的两种观点。并结合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中心明确,认识深刻。(2)内容充实,逻辑清晰。(3)思维严谨,语言准确流畅。(4)字数1000——1200字。
赋分说明
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考生阅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的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30分钟,作答9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
给定材料
材料1:
今年初教育部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日前又印发通知,要求19个重点大城市尽快制定完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下称“就近入学”)工作方案,到2015年,19个大城市所有县(市、区)实行划片就近入学政策,100%的小学划片就近入学;90%以上的初中实现划片入学。“就近入学”成为今年教育领域最热的话题。
在教育部的微访谈上,有网友提问,“如何保证学区公平划分,就近入学会不会引发‘学区房现象’?”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专项工作处处长陈东升表示,为贯彻制度设计关于促进公平的初衷,学区划分都充分考虑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等因素,客观公正地划片,确保每个片区都有优质学校,每个片区总体办学水平大体相当,关于“学区房”,根据制度设计,每个片区都应有优质学校,每个学生无论住在哪,都拥有基本平等的通过派位进入优质学校的机会。
知名学者A先生认为:教育部这个通知并无新意,不过是把多年前的政策重申一下而已,从根本上来说,高考模式和应试教育制度没有发生改变,教育部门出台的政策和措施,都只是在原地打转,难以真正落实。
网友轩宇说:划片入学是我小学入学就在做的事,而现如今我已经33岁了,这政策竟然还没被彻底落实?
材料2:
为了解“就近入学”政策在基层中的落实情况,研究者对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第三十五期全国地市教育局长研究班的全体学员进行相关调研。
调研显示:地市教育局长对就近入学政策总体上持认同、支持的态度。87.1%的局长认同就近入学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择校难的问题,63.5%的局长认为就近入学能有效推进教育公平,82.8%的局长表示就近入学政策整体上利大于弊。
与此同时,67.3%的局长表示自己所在地市就近入学政策在实践中的落实情况并不好,在落实不好的地区中,87.1%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一般或比较差的地区。
局长们普遍认为,相关配套政策缺乏,是导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不高、就近入学政策执行难的重要原因。师资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但是,旨在推进师资均衡的教师交流政策在实践中执行得并不好。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由于现行教师管理体制导致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权限有限,无法通过行政命令手段调配校长、教师交流。另一方面,相关激励政策的不到位,很难吸引、鼓励校长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工作或任教。
会上也有人担心,就近入学造成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变相拉低公共服务质量,为收费服务腾出空间。
材料3:
北京的向女士,她唯一的坚定信仰就是,必须拿下最好的小学。于是,中关村的一所区重点成为她考察了几个月后定下的目标。2007年北京房价还在1万上下的时候,8年翻9倍,16平米叫价450万,花100万买一个根本没法居住的房子只为附近有重点。“花钱择房”。中国之声在包括北上广在内的20个大中城市做的调查显示,未来计划通过购买学区房实现小升初的占31.7%。
距离北京1500公里之外,宁波的干先生两年前就托人费半天劲找好了关系,让儿子进重点小学。“关系都找到的,说去那个好的学校。好了,这下下了个文件,不能择校了!懵了嘛,懵了一下,那只能到就近的一般的学校就读了。找关系不好使了,买房子也来不及了。”最终,干先生的儿子进了普通小学,在区里也只能算是中等。没办法,只好花钱找人辅导。就近入学变成另一个战场,少了条子,却多了票子。
材料4:
说是就近入学,部分小学的服务片却舍近求远,也让不少家长疑惑。一位家长反映,他住在华贸城小区,紧邻朝阳实验小学润泽分校,花家地实验小学朝来校区、和平街一中小学部也比较近,但他家居住的小区却没有被划进这儿几所近的学校,反而被划进了距离小区最远的青年城小学。家长王女士对育新小学分校划片也有不同意见。她认为,龙禧二区离该小学步行仅1000米,比和谐家园二区更近,然而前者不在小学服务片内,后者却被划进。
关于划片依据,不只是家长搞不懂。一位家长透露,片的概念是历史延续下来的,每年招生前,学校会根据新情况进行微调,但基本的划片范围是不会变的。另一位工作20多年的校级领导说到划片依据坦言:“始终没闹明白过”。
对于部分家长有关学校划片舍近求远的质疑,北京市教委的答复是:就近入学不代表最近入学,学校的具体划片范围由各区教委统一制定安排并报区政府审批。
记者了解到,现在各小学的划片范围仍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甚至更早的“大盘子”,几十年过去,新建小区、拆迁、学校合并,原来的街道已经大变,但划片的“大盘子”依旧只是依据新变化进行微调。
为何各区县的划片基础多年不改?业内人士分析,这与近些年来的择校热有关,“如果学校的服务片有大变,某小区突然被划在一所名校之外,不知会引发多少纠纷呢!”
材料5:
2008年小张的儿子小升初,她按规定参加了划片就近入学的电脑派位,等录取通知发下来她一下子就懵了!儿子被分到学区内一所最差的中学。这时她也只好自我劝解,只要孩子争气,好好学习,以后凭本事进好高中不耽误上好大学。
她给儿子报了一对一辅导,学费最初100元/小时,后来变成300元/小时,一发工资,她就得赶快给儿子续学费,数量可观的补习费立刻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拮据起来。好在天道酬勤,儿子考上了海淀区的一所重点中学。可能很多家长看不上区重点,但这个区重点是怎样考上的,只有她和儿子知道!接到通知那天,她忍不住嚎啕大哭,虽然进了区重点,但成绩在班里却也不占优势,老师说他底子太薄了,同班的大多是报考市重点落下来的孩子,用同事的话说,小张的教训,可谓血淋淋。
材料6:
2013年5月2日,南京。五一小长假结束了,一位六年级小学生还没写完作业,凌晨4点,他开始忙碌,黎明时分,家长发现,他在楼道内用围巾上吊自杀了,写不完的作业,成了这名少年死亡的直接杀手,无独有偶,另一名跳楼自杀的孩子,被救醒后的第一句话是:“妈妈,我不想上学了,作业做不完啊。”
去年暑假,湖北宣恩一中还在补课,部分学生因心生不满,将书本从教室往楼下扔,继而发展为撕烂书本漫天纸屑飞扬,宣恩一中校长说,今年暑假能放20多天,在全州重点高中里,补课时间已经是短的了,类似毁书的事情并不是新闻,毁书所折射的,正是应试教育带给学生的辛酸,苦楚,和巨大压力。
1955年,教育部发出了新中国第一个减负令——《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据统计,在近60年里,减负被国家教育部门减了9次,各地的减负令多得数不清,其结果却是学生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对此提出尖锐质疑,我们的教育部门都在干什么?60年的贯彻落实就是这样的结果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1999年以来,中国中小学生的睡眠不足时间在持续减少,学习日近八成学生睡眠不足,周末也有超过七成睡眠不足,而长期睡眠不足,损害的不仅仅是孩子的身体健康,还会带来长期的精神创伤和人格障碍。
材料7:
教育改革要解决的莫过于‘减负’‘择校’两大节点”。在某省教育厅厅长看来,择校热,反映的是社会公平问题,那些没有“条子”、“票子”的家长通过给孩子“增负”的方法为孩子争取一个理想的学习机会,所以说“择校”成为学生课业负担的主要推手,“择校”问题不解决,现有的动力机制不改变,“减负”越减越重。所以,只有推行适度教育、个性教育,教育才能真正发挥人的力量。
在谈到“减负”越减负担越重的问题时,某学校校长Y说,从历史发展的维度看,60年来的“减负令”基本沿袭的是至上自下的路径,聚焦于学校教育本身,从“减负”的主要措施看,历年来的“减负”基本上是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入手,这些措施确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负担过重的问题。但是如果用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看,无论各个学校实行的“减负”措施多么有效,只要当家长和学生重新面对激烈的升学竞争和就业压力时,所有的举措就立即变得“苍白无力”,甚至越减越多,于是“减负”工作逐渐演变成“负担过重—减负—负担更重—再减负”的怪圈。
材料8:
去年8月22日教育部发布《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一条看起来“大快人心”的规定——小学一至三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竟然遭到最多的反对,充满戏剧性。在收到6000条意见中,90%不同意小学阶段不留作业。面对汹涌的民意,教育部关于作业的规定变成:“减少作业,一至三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四至六年级要将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之内。要积极与家长互动,指导好学生的课外活动。”
不留作业,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真的能减下来吗?答案是否定的。“学校规定说不让学生把书包带回家,家长就会去学校偷书,或者买一套教材放到家里。”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基础教育处处长倪闽景说的不是笑话,而是真事。教育系统为学生减负,家长那边却带着孩子补课、买习题书、自己给自己的孩子加码。可怜父母心,倪闽景说家长的做法是现实的选择,但社会对于教育需要一场启蒙运动,家长也需要明白教育本身的规律。
“不是每个孩子都一样,人是有差异的,人的智商也是有差别的。同样的作业有的学生觉得不多,有的做的慢,就感觉太多,压力太大。”倪闽景的说法恐怕很难被一些家长接受。
材料9:
有着多年美国教学经历的纽约大学教授陈宇新认为:美国的”快乐教育“并不一定能教育出快乐的人。在某种程度上,”快乐教育“给了孩子们过多的没有根据的自信
联系我们 用户中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