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网 > “自由者”热点

布洛赫在《历史学家的技艺》里说:“任何一件历史事实的产生都是人类内心世界驱动的结果,考察历史不仅要了解彼时彼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状况,还要研究人们心理世界,包括动机、情感等。”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钟表玩具,家家皆有之;呢绒洋布之属,遍及穷荒僻壤;江浙风俗,至于舍国家钱币而专行使洋钱,且昂其价,漠然无知其非者。一闻修造铁路、电报,痛心疾首,群起阻难,至有以见洋人机器为公愤者。曾颉刚以家讳乘坐南京小轮船至长沙,官绅起而大哗,数年不息,时甘心承人之害以使吾之脂膏,而夹全力塞其利源。蒙不知其何心也。

——《郭松焘诗文集》

材料二:妇女贪上海租界佣价之昂,趋之若鹜,甚有弃家者,此未见者也。自租界北辟,男以商贩营生而奢华渐起,女以纱丝工作而礼教鲜存也。声气远播之后,内地妇女之妄想自由,误用自由者,逐相率至沪,父母丈夫不能阻也。

——《适可斋记言(19世纪末20世纪初)》

材料三:女子裹脚从此解放了,已经裹的放掉,已经裹小的也放大,社会上很自然地一致认为,民国纪元以后生下的女儿,一概不裹脚。

——黄炎培《我亲身经历的辛亥革命事实》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一些官绅对机器生产的心理态度?材料作者对这一态度的观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中后期支持作者观点的社会阶层有哪些?

(2)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妇女对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心理态度?从当时社会状况看推动这一心理产生的原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当时社会政治思想领域的变革特征?

(3)据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对社会生活习俗的心理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习俗变迁的趋向。

(4)在新史学理念影响下,社会心理进入史学家视野,这对史学研究和历史学习产生了怎样影响?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文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民”是组成社会、形成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西方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私、懈惰的德性。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1906年4月,严复就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之职。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学校进行改革,首先制定规章,明确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他把学生分为两部分,师范生和预备生,前者主要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后者寄希望于以后能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严复在皖期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安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吴新苗《一个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剪影》)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国认识到了严重的后果,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为了富国强民而对维新变法采取支持的态度。

B.严复引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是想告诉民众要顺应天道、适应自然。

C.严复的教育救国论力主通过启蒙国民达到救亡的目的,他翻译的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严复认为要更好地向西方学习,就必须精通外语并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其执掌安徽高等学堂时,教学内容自然以西语、数物化质为主。

E.传记通过对严复教育救国论及办学实践的论述,表现了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独特深刻,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现状。

小题2:请简要概括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内涵,并加以阐述。(6分)

小题3:严复没有成为“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小题4:读了这篇传记,严复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1分)

严复及其教育救国论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甲午战败犹如一记闷棍,把中国打懵了,彻底打掉了中国人的希望、自信,更打掉了中国人通过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幻想。在谭嗣同悲怆地吟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时,有一位福建侯官人也在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的后院“中夜起而大哭”。

甲午战争改变了严复的人生轨迹,如果不是这场战争,“海归”严复也许会在待了15年的北洋水师学堂继续待下去,会将他落第了四次的科举考试进行到底。但没有那么多也许,对于颓败腐朽的满清王朝来说,甲午战争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此有着天纵之才、又饱读西方学说的严复走上历史前台也是一个必然。他注定不是一生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是一位著名的思想家。

严复走向启蒙思想家的圣殿,从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一系列论文开始,《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救亡决论》四篇论文是他吹响维新变法思潮的第一波号角。严复分析当时的局势,认为中国面临着自古以来未有之变局,亡国亡种之危近在旦夕,要救亡图存,只能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维新变法是当时整个时代的大主题,时局就摆在眼前,再糊涂保守的人也不能不改弦易辙,故而满清皇室为了自身的利益也采取支持态度。严复对此一大主题的阐述,最为关键的两点:一是用达尔文进化论和赫胥黎庸俗进化论来分析中国面临的危机,这些新颖深刻的观点令人耳目一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念更是无异于天外惊雷,产生特别发聋振聩的效果;二者,严复鼓吹维新变法之具体内容最为有特色,他认为要救亡先得启蒙,因为中国之最为可悲的不是缺少救亡之法,这些“法”中国文化本身中有,西方文化中更是有很多可以学习,最为可悲的是“民智之已下,民德之已衰,与民气之已困耳”。

“民”是组成社会、形成国家最为基础的个体,这些个体的强弱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国家的强弱优劣,如果不先从国民素质上下手,再好的政治制度、科学技术也无法让中国强大起来,因为根本无法贯彻落实下去,西方再好的东西到中国也会有“淮橘为枳之叹”。他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是能讲民主、自由,中国积贫积弱是千年的专制毒害所致,因此要以“自由为体,民主为用”进行革新,然而“政欲利民,必自民各能自利始;民各能自利,又必自皆得自由始;欲听其皆得自由,尤必自其各能自治始;反是且乱。顾彼民之能自治而自由者,皆其力、其智、其德诚优者也。”于是他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救国论,希望塑造优秀的国民,形成新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扫除中国人伪饰、自私、懈惰的德性。通过启蒙国民以达到救亡的目的,在当时的维新思潮中的确是非常独特的一道亮色,也贯穿严复思想始终。

教育救国归根结底还是要用西方的文化制度、科学技术来教育启蒙人民,而要真正认识和了解西方,就必须精通外语和翻译。严复不仅著文鼓吹学习西语的重要性,一生中还屡次筹办编译培训所,就职于编译局。而究其大半生精力翻译的《天演论》《原富》《法意》《穆勒名学》诸书更是把西方一整套先进文化都介绍到中国来,作为启蒙的资粮,对中国几代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严复不仅是坐而论道的思想家,也是起而能行的教育实践家。1906年4月,严复就任安徽高等学堂监督(校长)之职。他按照自己的思路对学校进行改革,首先制定规章,明确办学方向和教学内容。他把学生分为两部分,师范生和预备生,前者主要为培养中小学师资;后者寄希望于以后能继续深造,成为专门人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专业。关于教学内容,自然以西学为主,特别重视西语、数物化质等自然科学的学习。严复在皖期间,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为安徽高等教育近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摘编自吴新苗《一个伟大启蒙思想家的剪影》)

小题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使中国认识到了严重的后果,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有思想的知识分子,都为了富国强民而对维新变法采取支持的态度。

B.严复引用达尔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是想告诉民众要顺应天道、适应自然。

C.严复的教育救国论力主通过启蒙国民达到救亡的目的,他翻译的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著作,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D.严复认为要更好地向西方学习,就必须精通外语并了解西方的科学技术,因此在其执掌安徽高等学堂时,教学内容自然以西语、数物化质为主。

E.传记通过对严复教育救国论及办学实践的论述,表现了严复作为启蒙思想家的独特深刻,也反映了近代中国的历史现状。

小题2:严复没有成为“沉浮宦海的官僚”,而成为“著名的思想家”,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请简要概括严复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内涵,并加以阐述。(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4:读了这篇传记,严复的人生经历及其思想对你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