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网 > “鲤鱼跳龙门”热点

阅读。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天中午,烈日炙烤着大地。知了不时鸣叫“热死了,热死了……”   吃午饭时,我向妈妈提了个问题“妈妈,有这样一个成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什么意思?”妈妈想了想说“娜娜,现在不解释,下午带你去游泳吧。”我一听去游泳,特别高兴,一下子就把一碗饭吃得精光。   下午,妈妈(代 带)我去东门河,路上,我又提起了那个问题。妈妈说“游泳时你就会明白的。”   到了河边,我换了游泳衣就(倒 钻 爬)进水里,一会儿仰泳,一会儿蛙泳,有时来个鲤鱼跳龙门,妈妈不时地(夸耀 夸奖)我,我快活极了。   突然,妈妈好像想起了什么,不再欣赏我的精彩表演,对我说“娜娜,向上游。”我听清了妈妈的话“向上游?有什么了不起?游就游。” 于  是我奋力向上游,一个大浪冲过来,我来不及躲避,被呛得鼻子发酸,耳朵里也灌了水,竟顺水而下,我只好游到浅滩。过了一会儿,我又迎着急浪,尽力向上游去,但感到越来越吃力,观脚像灌满了铅。我使出吃奶的(力气 力量),只前进了几米,稍一松劲,就被急浪冲到了岸边……   妈妈见此情景,对我说“你体会到成语‘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意思了吗?”“什么?”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你刚才向上游,稍不努力,不仅不能前进,反而后退。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跟水流相反方向行船,不努力前进就会后退。它告诉了人们,在人生道路上,不迎难而上,时代的潮流就会抛弃你。”   哦!听妈妈这么一说,我懂得了许多…… 1.用“/”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词。 2.“上”有以下几种解释:①位置、等级质量高的,次序靠前的,与“下”相对;②表示某种动作;③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完成,表示趋向;④达到某种程度或数量。文中“向上游”“上”应选第( )种解释;“迎难而上”中应选第( )种解释。 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什么意思?在文中找出答案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4.文中画“ ”的句子是 (谚语 成语 歇后语),请你写出三条同类的句子来。 5.你读了短文有什么体会?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1.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当前,正值201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透露,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为680万人,总数比去年增加20万人,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信长星透露,目前,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在部分地区已有所显现。东部沿海部分企业用人需求有所下降,招聘规模缩减。人力资源市场一线观察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招聘毕业生的企业同比下降12.3%,二季度企业招工趋于谨慎。1至4月,东部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趋缓。占全国的比例也有所下降,而计划招聘毕业生的企业也有所下降。
  信长星指出,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难题。一方面,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适应,部分工科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文科类专业、部分师范类专业供过于求。另一方面,知识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且就业期望与现实也有一定差距。
  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而近年来每年城镇的新增岗位只有1200万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年均规模达到700万人。面对这样的劳动力供需结构,大学生就业压力将加大。
  信长星说,人社部近年来始终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人社部与其他部门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的渠道,完善相关政策,使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同时,国家已开始试点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实行实名制管理,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动态跟踪,及时向他们提供相关就业信息服务。
  总体看,国家出台的政策和帮扶措施不可谓不多,但不少大学生却有自己的想法。毕业于某师范大学的张永健即是其中之一。“我不是不想去基层,那里很缺教师。”2011年毕业的张永健说。“但相比大城市,在基层我总感觉未来前途不明朗。”
  张永健的心思代表了很多大学生的择业观。他说,自己并不在乎起薪是多少,但很看重未来的发展。“而且,同样教10年书,在北京工作的可能有房有车,还有机会深造。而在乡镇就难说了。”他说。
  中央党校教授Y认为,张永健的例子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反映了我国人才流动机制不畅所造成的后果——宁可暂时不就业也要留在“北上广”。
  “大学生愿意去国家机关、大国企,是因为这样会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Z分析说。“我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
  Z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于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在制造业占的比重还是很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压缩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根据人社部统计,201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1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5.7%。Y说,第三产业最能吸纳就业,而扶持第三产业需要工商、税务、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W指出,我们的教育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而企业用人则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自然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难就业。
  “面对这一结构性矛盾,国家就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技术类院校,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养。”Y说,“同时,给学习技术的学生更宽松的环境,比如给予他们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
  Z指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已经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做好的事情,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人手,才能标本兼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还在于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在“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亟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
  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目前,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4.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披露,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失业率近一成,比2010届略有上升。同时出炉的专业预警中,动画、法学等专业登上了高失业风险的“红牌榜”。
  蓝皮书显示,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低就业人群”指从事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并且是在本地区月收入最低的1/4群体。所处状态为低就业状态。分析认为,我国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为499万人。按比例推算,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约70万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自愿低就业毕业生约52万。
  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就业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高,本科为20.7%,主要是由于自愿低就业造成的。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低,本科为7.5%。
  蓝皮书主审Q指出,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愿意考公务员,觉得安全、清闲。但实际上很多人考上之后觉得上班容易打瞌睡,薪资不够,不论是收入还是锻炼自己技能方面都与自己的培训不相符合,甚至和当年的期待不一样。为什么要考公务员呢这本身就成了一个问题。
  对于这一现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H提醒学生和家长.要长期短期结合地看待诸多数据。特别是那些自愿低就业的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自己的秉性和潜能,没有考虑到自己能力的最大实现和价值的最大发挥。如此,尽管有比较高的满意度,但很可能仅仅是从短期薪资方面考虑,忽视了理想。当短期生存的愿望得到满足,他们需要得到发展的时候,便会发现早已与曾经的理想擦肩而过,如此造成几年之后的就业满意度降低。
  5.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不妨看看国外是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
  美国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政府不直接干预和限制,而是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进行。劳工部主要负责宏观政策和做好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劳工部设有劳工统计局,有2000名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发布未来10年的就业情况报告,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0这种预测结果会结集出版为《岗位需求手册》,成为美国大学毕业生人手一册的就业“圣经”。中介机构则在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穿针引线,充当红娘。在非赢利性就业组织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最为著名,该协会目前有1800多家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会员,每年为100多万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美国的大学生一般把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看做是个人能力的表现。他们很早就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进行长远规划。一方面根据未来规划自觉培养能力;另一方面也不急于求成,不求一步到位。美国高校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学生入学第一年中心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情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

1.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生力军。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建设小康社会、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劳动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使广大高校毕业生及时就业,改善从业人员素质和结构,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可以解决广大毕业生个人的长远发展问题,解除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后顾之忧,对于保持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当前,正值2012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关键时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信长星在“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上透露,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约为680万人,总数比去年增加20万人,就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好工作挤破头,不好的单位看不上,又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信长星透露,目前,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影响在部分地区已有所显现。东部沿海部分企业用人需求有所下降,招聘规模缩减。人力资源市场一线观察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招聘毕业生的企业同比下降12.3%,二季度企业招工趋于谨慎。1至4月,东部地区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趋缓。占全国的比例也有所下降,而计划招聘毕业生的企业也有所下降。  信长星指出,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难题。一方面,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适应,部分工科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而一些文科类专业、部分师范类专业供过于求。另一方面,知识能力结构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部分毕业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较弱,且就业期望与现实也有一定差距。  从整个就业市场来看,2012年城镇需就业的劳动力达2500万人,而近年来每年城镇的新增岗位只有1200万个。“十二五”期间,高校毕业生总量将以3%的速度增长。年均规模达到700万人。面对这样的劳动力供需结构,大学生就业压力将加大。  信长星说,人社部近年来始终将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作为当前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为此,人社部与其他部门积极拓展高校毕业生就业领域,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进一步畅通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城乡基层、中西部就业的渠道,完善相关政策,使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同时,国家已开始试点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实行实名制管理,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动态跟踪,及时向他们提供相关就业信息服务。  总体看,国家出台的政策和帮扶措施不可谓不多,但不少大学生却有自己的想法。毕业于某师范大学的张永健即是其中之一。“我不是不想去基层,那里很缺教师。”2011年毕业的张永健说。“但相比大城市,在基层我总感觉未来前途不明朗。”  张永健的心思代表了很多大学生的择业观。他说,自己并不在乎起薪是多少,但很看重未来的发展。“而且,同样教10年书,在北京工作的可能有房有车,还有机会深造。而在乡镇就难说了。”他说。  中央党校教授Y认为,张永健的例子反映出的不仅仅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反映了我国人才流动机制不畅所造成的后果——宁可暂时不就业也要留在“北上广”。  “大学生愿意去国家机关、大国企,是因为这样会有更好的社会保障和待遇。”中国人民大学教授Z分析说。“我国要缩小行业间、城乡间的差距,缩小收入、待遇、保障上的差距.否则人才很难自由流动。”  Z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在于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在制造业占的比重还是很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小,压缩了大学生的就业空间。  根据人社部统计,201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21万人。全国就业人员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34.8%,第二产业就业人员占29.5%,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35.7%。Y说,第三产业最能吸纳就业,而扶持第三产业需要工商、税务、财政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  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W指出,我们的教育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而企业用人则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自然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难就业。  “面对这一结构性矛盾,国家就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大力扶持技术类院校,加强对这类人才的培养。”Y说,“同时,给学习技术的学生更宽松的环境,比如给予他们减免学费等优惠政策。”  Z指出,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已经不是一个部门能够做好的事情,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人手,才能标本兼治。  3.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的这几年,恰好是我国总体就业矛盾加剧的几年.新生劳动力就业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相互交织,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十分尖锐。来自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数字表明:虽然2006年城镇安排就业人数创纪录地突破1000万人。但依然还有1400万人待业。2007年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总计也只有约1200万个,但新增就业人数达到2400万人。这样一来,劳动力供给严重大于岗位需求,大学毕业生就业空间也必然受到挤压,适合他们的岗位也就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还在于区域发展差距以及城乡二元结构而导致的结构性矛盾,表现在“有人没事干,有事没人干”、“事儿多的地方人少,人多的地方岗位少”等现象,一方面,由于区域和城乡之间的鸿沟,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更多地考虑城市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众多的毕业生竞争有限的岗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国家人事部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个城市就接收了15个省市10.9%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广大欠发达地区和基层普遍缺乏人才,亟需智力投入和支持,但由于分配制度、用人制度、户籍政策、保障制度、编制数量、经费困难等方面的影响,毕业生即使想到这些地方去就业也往往难以落实。  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从而相应地调整优化专业设置;一些地方高校在扩招后投入跟不上,办学条件相对落后;一些学校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人才培养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等等。  许多人认为上了大学就是“鲤鱼跳龙门”,身份改变了,一定要找个好工作才算就业;很多家长认为,大学毕业生干具体工作就不算体面就业等,这导致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预期较高,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要。许多大学毕业生宁肯“漂”在大城市,也不愿到地方、到基层、到中小城市就业。就高不就低的结果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目前,人才市场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有工作经验者优先,明确表示不考虑应届毕业生或者不要女生。用人单位存在的这种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大学毕业生就业。  4.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就业蓝皮书)披露,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失业率近一成,比2010届略有上升。同时出炉的专业预警中,动画、法学等专业登上了高失业风险的“红牌榜”。  蓝皮书显示,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有14%处于低就业状态。“低就业人群”指从事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并且是在本地区月收入最低的1/4群体。所处状态为低就业状态。分析认为,我国2011届就业的大学毕业生约为499万人。按比例推算,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有约70万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其中,自愿低就业毕业生约52万。  毕业半年后在“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就业的2011届大学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高,本科为20.7%,主要是由于自愿低就业造成的。在“中外合资/外资/独资”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处于低就业状态的比例最低,本科为7.5%。  蓝皮书主审Q指出,很多高校毕业生都愿意考公务员,觉得安全、清闲。但实际上很多人考上之后觉得上班容易打瞌睡,薪资不够,不论是收入还是锻炼自己技能方面都与自己的培训不相符合,甚至和当年的期待不一样。为什么要考公务员呢这本身就成了一个问题。  对于这一现象。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H提醒学生和家长.要长期短期结合地看待诸多数据。特别是那些自愿低就业的毕业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忽视了自己的秉性和潜能,没有考虑到自己能力的最大实现和价值的最大发挥。如此,尽管有比较高的满意度,但很可能仅仅是从短期薪资方面考虑,忽视了理想。当短期生存的愿望得到满足,他们需要得到发展的时候,便会发现早已与曾经的理想擦肩而过,如此造成几年之后的就业满意度降低。  5.大学生就业已成为普遍关注的现实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我们不妨看看国外是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的。  美国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制度,政府不直接干预和限制,而是由劳工部、学校、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协同进行。劳工部主要负责宏观政策和做好就业调查等基础性工作。劳工部设有劳工统计局,有2000名工作人员在全国各地采集数据,发布未来10年的就业情况报告,分析各行各业的需求形势0这种预测结果会结集出版为《岗位需求手册》,成为美国大学毕业生人手一册的就业“圣经”。中介机构则在学生、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穿针引线,充当红娘。在非赢利性就业组织中,以全美高校和雇主协会最为著名,该协会目前有1800多家高校和1900多家用人单位会员,每年为100多万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美国的大学生一般把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看做是个人能力的表现。他们很早就为自己的未来做打算,进行长远规划。一方面根据未来规划自觉培养能力;另一方面也不急于求成,不求一步到位。美国高校设有就业指导中心,从学生一入校就进行职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学生入学第一年中心就开始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帮助学生接触和了解就业情况;第二年帮助学生发现和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和专长。帮助学生选择专业;第三年帮助学生了解雇主资料和市场需求,参加社会实践和一些招聘会,让学生直接感受就业市场;第四年辅导学生写求职信,传授求职要领和面试技巧等专门技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