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网 > “教研部”热点

(十一)  【给定资料】  资料1  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建议实施延迟退休年龄,国有股划拨,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等多项措施以缓解压力。对于养老金这一隐形债务,各相关部门都有自己的测算和判断。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1年年末,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结余1.9万亿元,所以从全国层面看,不存在养老金缺口的问题。未来全国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做到长期收支平衡。“刚开始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时,全部是收不抵支,缺口逐渐在缩小,现在一直缩小到13个省,但加上财政补助,全部都是收大于支。”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加改革的前提下,未来中国养老金的支付危机和因此对国家财政造成的支付压力增大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从1997年各级财政开始对养老保险转移支付算起,补贴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各级财政补贴金额为338亿元,2006年为971亿元,2010年1954亿元,2011年新增补贴高达2272亿元,财政累计补贴金额达1.2526万亿元。这意味着,近2/3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万亿元),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而根据《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如果不发生任何改革,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从2017年起养老金要求的财政补贴将持续上升,至205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与GDP的规模比较,今后38年累积,养老金总缺口的现值(用名义GDP增长率作为折现率来计算)相当于目前GDP的75%,远高于环保成本,是融资平台和铁路债务对财政的压力的近20倍。  资料2  当对养老的担忧让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延迟退休年龄这一话题也就不可避免地再次被摆上了桌面。有专家指出,在短期内我国养老金收支压力主要来源于转轨成本;而在中长期内,人口老龄化将逐渐成为导致养老金收支缺口的更为主要的因素。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亿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已有26个进入老龄化状态,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3.32亿人,超过总人口的23%。不仅如此,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已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1980年至2010年期间,平均每五年上升约1岁,如果退休年龄政策不变,则意味着老年人口退休后的余寿不断增加,给养老金支付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部委对“延迟退休”以缓解养老金压力的想法由来已久。6月初,人社部曾公开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正在对退休及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资料3  人口老龄化挑战是全世界面对的共同课题,欧美国家提高退休年龄已经成为趋势,目前,美国的退休年龄已提高到65至67岁,德国的退休年龄是女性65岁,男性67岁。而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法定退休年龄(男性60岁,女性50岁)过低,与预期寿命严重不符。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关于退休年龄的政策还是20世纪70年代制定的,迄今已经约40年,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了7岁多,计划生育也使得缴费人数相应下降,因此“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大变化,使得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此外,褚福灵表示,提高退休年龄,延长了缴费年限,按照待遇计算的办法,也提高了参保人的待遇,因此,要提高退休年龄,是制度的内在要求,主要不应当是为了减少国家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适度稳步提高退休年龄,确保参保人得到可持续的充分保障,是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也指出,从理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看,我国退休年龄逐渐延长,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必然选择。他举例说,设定到2050年左右,我国男女退休年龄应该统一,也应该从目前的退休年龄标准提升到65岁。  资料4  一般而言,退休后的养老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个人账户。在职职工每月工资的8%进入该账户强制储蓄,待退休后按月计发,多缴多得。另一部分从统筹基金内支出。退休年龄每推迟一年,从统筹基金内支出的基础养老金会增加1个百分点,但职工就要多缴一年的费。对缴费年限较长、缴费额度较高的缴存人而言,推迟退休年龄尤其不“划算”。是否应该推迟退休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劳动者的态度并不相同。像技术人员、大学教师、管理人员等群体往往愿意延长退休年龄,因为他们的事业在当时正处于稳定的发展阶段。一些公职人员,如50多岁的女干部、女教授,到了退休年龄也往往愿意继续干下去。处在生产一线的企业职工则对此表示反对,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劳动强度很大。而事实上,支持延长退休年龄的呼声,也主要来自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推迟退休年龄呼声最高的群体就包括妇女组织,要求男女同龄退休。目前,仅有少数地区试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将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其他大部分地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还未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之中,在职时不必支付养老保险费用,退休金则由财政负担,且待遇一般高于企业职工。与此同时,这些工作往往与体能无关,且“越老越吃香”,许多老干部、老教授临近退休时参与工作的意愿依旧强烈。  资料5  如若延迟退休的政策在几年内成型,将为养老金支付规模带来明显改变。根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但《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中也指出,通过养老金收支模型,尽管退休年龄的提高能使养老金缺口明显缩小,但仅仅实行退休年龄改革还不足以克服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养老金体系带来的压力。退休年龄提高后,至2050年,养老金收支缺口需要的财政补贴仍然占全国财政支出的9.9%,因此必须辅以其他改革。面对这一状况,有专家指出,要充分认识养老金问题,积极缓解其将要带来的巨大压力。一般而言,开源节流措施包括延长退休年限、延长缴费年限、扩大覆盖面、增加基金收益率等,在制度外解决方式主要是增加财政补贴、国有股划转等。据有关研究,延迟退休年龄一项,可以使我国工作群体(相对基准)增加25%,也使得我国退休群体的数量(相对基准)减少28%。另一方面,目前中央和地方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持有市值约为13.7万亿元的上市国有公司的股份(已经剔除在两地同时挂牌企业的重复计算)。假定今后划拨的力度将会加大,并且要求社保体系只使用这些国有股每年分派的红利(股息),而不变现这些股票本身,从2013年起,如果逐步划拨80%的国有股份到社保系统,加上退休年龄的提高,将能使我国养老金账户累积结余持续约30年;到2050年,年度养老金收支也将保持基本平衡。  此外,也有专家指出,解决养老金困局的重点,在于先实现制度统一,再实现标准统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迟迟不见成效,也是养老保险“绑架”财政的重要因素。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叶响裙表示,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由退休金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过程中产生的转制成本要妥善解决。在改革之前已经退休的“老人”和已经参加工作但还未退休的“中人”,他们的个人账户上并没有累积基金,这部分资金就构成了转制成本,需要由政府“兜底”。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指出,国家财政承担基本养老的补贴与兜底责任,是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也是其他一些国家的做法。但鉴于养老保险与财政的天然联系,也有部分学者建议理清财政与保险制度之间的边界,明确政府责任边界,切断缴费型保险制度裹挟财政的潜在可能性,在养老保险与财政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资料6  人民网推出调查《人社部拟适时建议弹性延迟领养老金年龄,咋看?》,截至6月6日23:20,共有11478人次参与了调查。其中,74.5%的网友(8556票)表示反对,认为会不利于年轻人就业;12.4%的网友(1423票)表示支持,认为平均寿命延长,养老金缺口大;10.7%的网友(1231票)则表示中立,是否延长应据自愿;还有部分网友(2.3%,268票)表示有其他话要说。  网友“一只鱼”:即便我50多岁的时候仍可以工作,但也没有什么企业愿意任用50岁的人。退休年龄不够,又找不到工作,就意味着这中间几年没有收入。  网友“zheng”:我国更需要建立弹性退休制,就是能使有劳动能力又有就业意愿的人能够多工作,能使缺乏劳动能力非常愿意按时退休的人及时退休。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弹性退休制进行探索。从去年10月1日起,上海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并发布有关试行意见,规定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  网友“小王”:我妈今年48岁,下岗多年的她恨不得早点拿到退休金,尽早有稳定的收入。显然,如果延长退休年龄,她肯定不是受益者。  网友“正义”:尽管推迟退休年龄可以适当增加退休工人的工资收入,缓解养老基金缺口,缓解国家财政支出压力。但推迟退休年龄严重影响就业,使年轻人的就业更加困难,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其带来的副作用远远超过退休基金的缺口矛盾,所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就业形势目前推迟退休年龄的时机还不成熟。  网友“自由的古德曼”:人社部拟弹性延迟养老金领取的年龄,问题本身无正误,具体到人各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关键是受损益群体的多寡和受损益的力度大小,这涉及被拥护或被反对的程度。  资料7  应该说,国家设立退休制度,一方面旨在充分保障人们的休息权利,确保劳动者达到一定年龄后的老有所养;同时也为废除职务终

(三十)  【给定资料】  1.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预测,到2013年,中国养老金的缺口将达到18.3万亿元。报告指出,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建议实施延迟退休年龄,国有股划拨,机关事业单位改革等多项措施以缓解压力。对于养老金这一隐形债务,各相关部门都有自己的测算和判断。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2011年年末,我国企业职工养老金结余1.9万亿元,所以从全国层面看,不存在养老金缺口的问题。未来全国养老保险基金能够做到长期收支平衡。“刚开始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时,全部是收不抵支,缺口逐渐在缩小,现在一直缩小到13个省,但加上财政补助,全部都是收大于支。”人社部有关负责人说。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加改革的前提下,未来中国养老金的支付危机和因此对国家财政造成的支付压力增大似乎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社科院编撰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1》显示,从1997年各级财政开始对养老保险转移支付算起,补贴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各级财政补贴金额为338亿元,2006年为971亿元,2010年1954亿元,2011年新增补贴高达2272亿元,财政累计补贴金额达1.2526万亿元。这意味着,近2/3的养老保险累计结余(1.9万亿元),来自于财政转移支付。而根据《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如果不发生任何改革,人口老龄化冲击下我国养老金的统筹账户将给财政造成巨大的负担,从2017年起养老金要求的财政补贴将持续上升,至2050年养老金缺口将达到当年财政支出的20%以上。与GDP的规模比较,今后38年累积,养老金总缺口的现值(用名义GDP增长率作为折现率来计算)相当于目前GDP的75%,远高于环保成本,是融资平台和铁路债务对财政的压力的近20倍。  2.当对养老的担忧让社保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延迟退休年龄这一话题也就不可避免地再次被摆上了桌面。有专家指出,在短期内我国养老金收支压力主要来源于转轨成本;而在中长期内,人口老龄化将逐渐成为导致养老金收支缺口的更为主要的因素。我国是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接近1.3亿人,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已有26个进入老龄化状态,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会达到3.32亿人,超过总人口的23%。不仅如此,中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已经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1980年至2010年期间,平均每五年上升约1岁,如果退休年龄政策不变,则意味着老年人口退休后的余寿不断增加,给养老金支付带来的压力可想而知。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部委对“延迟退休”以缓解养老金压力的想法由来已久。6月初,人社部曾公开表示,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均寿命的不断延长,相应推迟退休年龄是一种必然趋势。目前正在对退休及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将适时提出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年龄的政策建议。  3.人口老龄化挑战是全世界面对的共同课题,欧美国家提高退休年龄已经成为趋势,目前,美国的退休年龄已提高到65至67岁,德国的退休年龄是女性65岁,男性67岁。而与其他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基本养老保险的法定退休年龄(男性60岁,女性50岁)过低,与预期寿命严重不符。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关于退休年龄的政策还是20世纪70年代制定的,迄今已经约40年,人口预期寿命提高了7岁多,计划生育也使得缴费人数相应下降,因此“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大变化,使得弹性延迟领取基本养老金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此外,褚福灵表示,提高退休年龄,延长了缴费年限,按照待遇计算的办法,也提高了参保人的待遇,因此,要提高退休年龄,是制度的内在要求,主要不应当是为了减少国家财政对养老金的补贴。适度稳步提高退休年龄,确保参保人得到可持续的充分保障,是改革的基本目标之一。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也指出,从理论学术界的主流观点看,我国退休年龄逐渐延长,是适应人均预期寿命延长、受教育年限延长,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必然选择。他举例说,设定到2050年左右,我国男女退休年龄应该统一,也应该从目前的退休年龄标准提升到65岁。  4.一般而言,退休后的养老金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来源于个人账户。在职职工每月工资的8%进入该账户强制储蓄,待退休后按月计发,多缴多得。另一部分从统筹基金内支出。退休年龄每推迟一年,从统筹基金内支出的基础养老金会增加1个百分点,但职工就要多缴一年的费。对缴费年限较长、缴费额度较高的缴存人而言,推迟退休年龄尤其不“划算”。是否应该推迟退休年龄,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劳动者的态度并不相同。像技术人员、大学教师、管理人员等群体往往愿意延长退休年龄,因为他们的事业在当时正处于稳定的发展阶段。一些公职人员,如50多岁的女干部、女教授,到了退休年龄也往往愿意继续干下去。处在生产一线的企业职工则对此表示反对,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工作的劳动强度很大。而事实上,支持延长退休年龄的呼声,也主要来自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推迟退休年龄呼声最高的群体就包括妇女组织,要求男女同龄退休。目前,仅有少数地区试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将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其他大部分地区,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还未纳入社会养老保险统筹之中,在职时不必支付养老保险费用,退休金则由财政负担,且待遇一般高于企业职工。与此同时,这些工作往往与体能无关,且“越老越吃香”,许多老干部、老教授临近退休时参与工作的意愿依旧强烈。  5.如若延迟退休的政策在几年内成型,将为养老金支付规模带来明显改变。根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测算“我国退休年龄每延迟一年,养老统筹基金可增长40亿元,减支160亿元,减缓基金缺口200亿元”。但《化解国家资产负债中长期风险》中也指出,通过养老金收支模型,尽管退休年龄的提高能使养老金缺口明显缩小,但仅仅实行退休年龄改革还不足以克服人口老龄化给中国养老金体系带来的压力。退休年龄提高后,至2050年,养老金收支缺口需要的财政补贴仍然占全国财政支出的9.9%,因此必须辅以其他改革。面对这一状况,有专家指出,要充分认识养老金问题,积极缓解其将要带来的巨大压力。一般而言,开源节流措施包括延长退休年限、延长缴费年限、扩大覆盖面、增加基金收益率等,在制度外解决方式主要是增加财政补贴、国有股划转等。据有关研究,延迟退休年龄一项,可以使我国工作群体(相对基准)增加25%,也使得我国退休群体的数量(相对基准)减少28%。另一方面,目前中央和地方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持有市值约为13.7万亿元的上市国有公司的股份(已经剔除在两地同时挂牌企业的重复计算)。假定今后划拨的力度将会加大,并且要求社保体系只使用这些国有股每年分派的红利(股息),而不变现这些股票本身,从2013年起,如果逐步划拨80%的国有股份到社保系统,加上退休年龄的提高,将能使我国养老金账户累积结余持续约30年;到2050年,年度养老金收支也将保持基本平衡。  此外,也有专家指出,解决养老金困局的重点,在于先实现制度统一,再实现标准统一。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迟迟不见成效,也是养老保险“绑架”财政的重要因素。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副教授叶响裙表示,在事业单位改革过程中,由退休金的现收现付制向基金积累制过渡过程中产生的转制成本要妥善解决。在改革之前已经退休的“老人”和已经参加工作但还未退休的“中人”,他们的个人账户上并没有累积基金,这部分资金就构成了转制成本,需要由政府“兜底”。  对此,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灵指出,国家财政承担基本养老的补贴与兜底责任,是社会保险法的规定,也是其他一些国家的做法。但鉴于养老保险与财政的天然联系,也有部分学者建议理清财政与保险制度之间的边界,明确政府责任边界,切断缴费型保险制度裹挟财政的潜在可能性,在养老保险与财政之间建立一道“防火墙”。  6.人民网推出调查《人社部拟适时建议弹性延迟领养老金年龄,咋看?》,截至6月6日23:20,共有11478人次参与了调查。其中,74.5%的网友(8556票)表示反对,认为会不利于年轻人就业;12.4%的网友(1423票)表示支持,认为平均寿命延长,养老金缺口大;10.7%的网友(1231票)则表示中立,是否延长应据自愿;还有部分网友(2.3%,268票)表示有其他话要说。  网友“一只鱼”:即便我50多岁的时候仍可以工作,但也没有什么企业愿意任用50岁的人。退休年龄不够,又找不到工作,就意味着这中间几年没有收入。  网友“zheng”:我国更需要建立弹性退休制,就是能使有劳动能力又有就业意愿的人能够多工作,能使缺乏劳动能力非常愿意按时退休的人及时退休。值得一提的是,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对弹性退休制进行探索。从去年10月1日起,上海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并发布有关试行意见,规定延迟年龄男性一般不超过65周岁,女性一般不超过60周岁。  网友“小王”:我妈今年48岁,下岗多年的她恨不得早点拿到退休金,尽早有稳定的收入。显然,如果延长退休年龄,她肯定不是受益者。  网友“正义”:尽管推迟退休年龄可以适当增加退休工人的工资收入,缓解养老基金缺口,缓解国家财政支出压力。但推迟退休年龄严重影响就业,使年轻人的就业更加困难,就业矛盾更加突出,其带来的副作用远远超过退休基金的缺口矛盾,所以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和就业形势目前推迟退休年龄的时机还不成熟。  网友“自由的古德曼”:人社部拟弹性延迟养老金领取的年龄,问题本身无正误,具体到人各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关键是受损益群体的多寡和受损益的力度大小,这涉及被拥护或被反对的程度。  7.应该说,国家设立退休制度,一方面旨在充分保障人们的休息权利,确保劳动者达到一定年龄后的老有所养;同时也为废除职务终身制和实现人力资源的新老交替提供制度保障。

二、给定资料  1.2011年9月5日,一位患儿父亲称,自己用8毛钱的药治好了10万块的病,并指责医院进行过度医疗。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之后发酵成“八毛门”。如今它已影响了患儿家长的就医理念。在深圳市儿童医院,8天内就出现了3例患儿家长拒绝手术的情形。  2011年9月21日,患儿小涵因患手足口病,被送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治疗,随后经历治疗、回家、重新返院治疗一系列波折。此期间,患儿父亲因对医生的做法产生质疑,要求全程参与专家会诊讨论并进行录音。因患儿父亲不信任医院而引发的“录音门”事件,再次引发Xli"1对医患关系的思考。  “八毛门”和“录音门”事件,揭示出医患问的不信任。而2011年多起医患暴力冲突恶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更是将这种不信任推到极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  5月30日,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发生医患冲突事件,一患者家属纠集近百人封堵医院,一名医生下肢被打残。  8月16日,广东东莞市长安医院发生恶性伤害事件,一名男子因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持菜刀冲入诊室,致医生一死一伤。  8月23日,江西南昌市第一医院发生一起血腥械斗。上百人手持棍棒、渔叉、钢管到医院闹事,与保安发生冲突。?  9月21日,湖北武汉协和医院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一名七旬患者因病情复杂,抢救无效死亡,家属因不认同医院的结论,纠集数十人持械冲击医院。  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发生一起惨烈血案,43岁的女医生徐文被一名患者连刺l7刀,倒在血泊中。此后一周,又有一名眼科医生被患者打伤。  在2010年8月,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发表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文章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  2.不久前,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48.51%的被调查医师对当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82.64%的被调查医师认为,目前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是由于体制造成的,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医疗保障制度、法律法规等因素。  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医患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医生执业环境持续恶化。尤其是近十年间,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医生普遍感到执业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医生成为一个高危职业。  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认为,不让医生流汗再流血,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谴责医院场所的暴力行为,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名N友写道:“当医生受到暴力侵犯时,整个社会应该和医生站在一起。我不是在偏袒医生,而是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离不开医生,更离不开好医生。”  一项调查显示,96%的受访医生表示其所在医院发生过“医闹”,而且“医闹”已经严重影响到医生的职业行为。自我保护越来越成为医生行医时的第一原则,而不是“患者利益优先”的古训。同时,90%的受访医生呼吁尽快立法保护自己的行医权。  “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医患矛盾。”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眼科主任麦丹被誉为“精修心灵窗户的好医生”,但这位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眼科专家,依然为医患关系而苦恼。  每天,麦丹从8时开始接待患者,一天要看38~40个号,每位患者的就诊时间不短于15分钟。如此算来,她一天要在门诊室里坐上10个小时,这还不包括手术和查房的时间。“15分钟,有必要吗?”记者感到不解。而麦丹无奈地说,有些患者也许2、3分钟就可以看出症结,但“为了照顾病人感受”,她必须把时间拉长。?  曾在社区医院实习的小清就曾亲身经历一场“咳嗽引发的肢体冲突”。在为幼儿预防接种时,一个孩子咳嗽了一声,护士便表示“咳嗽不能打针”,要求再去检查。但孩子家长认为这是“没事找事”。双方互不相让,争吵了起来。最后,护士同意打针,但必须在知情同意书上重新签字,后果自负。而家长并不理会,只是一味催促护士打针。也许是有怨气,也许出于紧张,护士打针下手较重,孩子哭了。孩子父亲见了,顿时暴怒,冲着护士一通怒吼,认为她借孩子撒气,还一把扯下护士的口罩,将预防接种卡向她脸上打去……  其实,平心而论,那位护士是所有护士中最为负责的一个。只有她告知家长该按住孩子的哪些部位以免挣扎,也只有她在针头扎入后先回抽无血才注入疫苗,以免本该打在肌肉里的疫苗进入血管,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唯一的问题在于她的态度,她总是以命令的口吻对家长说话。”小清感慨地说,每天面对数十甚至上百个患者,也难怪医护人员心情好不起来。  “医患关系再这样发展下去,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广州市人大代表、血液科专家陈安薇说,现在已经有很多医生因为怕被患者告、被患者打,甚至被患者杀害而不敢做任何需要冒险的手术和治疗,使得一些本来可以“搏一搏”的病例,得不到应有的治疗,有的病人甚至被医院拒之门外。而医生们为了保护自己,谁都不敢给患者的病情“妄下结论”,这就意味着患者要做更多的检查来证实医生的诊断,从而使得医疗负担更加沉重。  3.最近一段时间,“医闹”在全国一些地方频频出现。摆花圈、烧纸钱、打横幅还算“文明”的方式,砸医院、打医生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医患双方本是携手面对病魔的共同体,缘何成了喊打喊杀的“死对头”?“医闹”,到底谁最闹心?  患者在医院面前,绝大多数是弱势群体。面对强势的医院,患者及家属常常有苦难言,总感觉“干不过”医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维护”患者利益一方的职业“医闹”有了生存土壤。  医学事故鉴定体系不完善是导致“医闹”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江西求正沃德律师事务所律师江力文说,医疗事故鉴定体制尽管从过去的卫生行政部门出面组织鉴定改革为医学会组织鉴定,但依然难以让患者信服,大部分人认为鉴定方和医院是一家人,由卫生行政部门主导的医学会鉴定是“自己给自己鉴定”。患方想当然地认为医学会鉴定偏袒医院、医生,鉴定结果不公正。此外,一些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冷漠态度也是引发“医闹”的一个原因。  “医闹”的出现,医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高明的医生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医院考虑到声誉问题或是为了保护医生,发生医疗事故后,往往向患者或家属隐瞒实情。一旦家属了解真实情况,其心情可想而知。  4.“八毛门”“录音门”……正当接连发生的医患事件让医患关系日益蒙上阴影之际,日前发生在潮州的一起更为恶劣的“病人砍杀医生”事件,让医患矛盾这个话题显得格外沉重。  如今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了?病人到底还能不能信任医生?医患关系如果日  趋恶劣会带来什么后果?  广东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省律师协会医疗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儒亮长期从事医疗法律方面的工作。在他看来,医患关系之所以恶化,问题就出在“沟通”上。“医术、医德是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光有医术和医德远远不够,医生还要懂法、用法。”宋儒亮说,事实上,有很多医疗相关的法律都已经规定,医生对病人除了有治疗的义务之外,还有在做检查和治疗前征得病人同意、告知和说明这三种义务。  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说,爱岗敬业的好医生事迹往往出不了医院大门,只在病人群体中口耳相传。坏医生虽是少数,但更容易广为传播,甚至成为行业“代言”,造成不信任的情绪在患者中扩散。陈安薇也认为,“像‘八毛门’事件,深圳儿童医院的诊断本来是正确的,但一些媒体和网民没弄清真相就大肆渲染,质疑声几乎一面倒地扑向医院,无形中在围观者的心目中播下‘医生都信不过,的印象,为下一次医患矛盾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八毛门’‘录音门’和潮州杀医案的性质不同,但却折射出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不信任。”廖新波表示,前两者是由于医患信息不对称,加上患者受一些医患纠纷事件的影响,不相信医生的正确诊断。而潮州杀医案令人深思,即使医生有错,病人就让医生用生命来偿还吗?“这是一种淡漠生命的粗暴做法。医患纠纷应该以法律作维权武器,而非挥舞刀子剥夺他人生命以泄愤!”?  广州市人大代表、血液科专家陈安薇,出生在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学界的知名专家。她见证了医患关系从和谐、温暖到如今剑拔弩张的全过程。“记得我父母从医年代,看病几乎不怎么花钱,虽然当时医疗技术谈不上先进,但医患关系是和谐的、温暖的。患者对医生非常敬重,很相信医生的话。而医生由于不用背负任何医院经济效益的负担,没有奖金和效益的压力,不用担心病人欠费,所以对待病人特别坦诚,很替病人着想。”“上世纪80年代,随着医院市场化的推行,医患关系开始变味。”到了今天,很多中青年医生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提自己的职业,甚至不给孩子买任何与医生有关的玩具。陈安薇说,这一代的医生对职业没有认同感,想法很压抑,也很灰暗。  5.在国内看个病不容易,患者非常珍惜每次就诊时与医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有时因为时间紧,或医生埋头写病历,总觉得交流不太充分。为此,《生命时报》驻外记者探访各国医院,记录了他们在海外就医的体验,或许在医患沟通上能给国人一些启示。  法国  记者刚到法国时有次重感冒,一个多星期也没好,就和医生约好第二天去看病。看病时,  医生看我是外国人,就很耐心地问我:“您哪里不舒服?”于是我叙述了自己发烧、咳嗽等症状。医生非常耐心地听我诉说,等我全部说完,她说:“我慢慢跟你说,要是听不懂你就随时问我。”接着她告诉我得的是季节性流感,需要如何治疗。我们这番对话,一共用了将近30分钟。  等我都听明白以后,医生才开始低头写病历。法国的病历只有一页纸,左上角印着诊所和医生的姓名、电话及电子邮箱,下面是医生手写或者打印的药名,总共不过十来个单词。我对这样简单的病历很惊讶,医生就介绍说写病历会占用很多时间,利用这些时间与病人沟通,对患者康复更有价值。法国人很信任医生,医生也不用担心因病历不全面而遭到质疑。后来,记者在法国生活久了,逐渐了解到医生写病历通常都不超过3分钟。  法国医生写病历精简,还得益于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特别是当病人需要转院时,也并不需要“大病历”,家庭医生会把病人的病史、遗传史,是否有药物

2011年9月5日,一位患儿父亲称,自己用8毛钱的药治好了10万块的病,并指责医院进行过度医疗。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之后发酵成“八毛门”。如今它已影响了患儿家长的就医理念。在深圳市儿童医院,8天内就出现了3例患儿家长拒绝手术的情形。2011年9月21日,患儿小涵因患手足口病,被送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治疗,随后经历治疗、回家、重新返院治疗一系列波折。此期间,患儿父亲因对医生的做法产生质疑,要求全程参与专家会诊讨论并进行录音。因患儿父亲不信任医院而引发的“录音门”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思考。“八毛门”和“录音门”事件,揭示出医患间的不信任。而2011年多起医患暴力冲突恶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更是将这种不信任推到极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5月30日,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发生医患冲突事件,一患者家属纠集近百人封堵医院,一名医生下肢被打残。8月16日,广东东莞市长安医院发生恶性伤害事件,一名男子因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持菜刀冲人诊室,致医生一死一伤。8月23日,江西南昌市第一医院发生一起血腥械斗。上百人手持棍棒、渔叉、钢管到医院闹事,与保安发生冲突。9月21日,湖北武汉协和医院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一名七旬患者因病情复杂,抢救无效死亡,家属因不认同医院的结论,纠集数十人持械冲击医院。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发生一起惨烈血案,43岁的女医生徐文被一名患者连刺17刀,倒在血泊中。此后一周,又有一名眼科医生被患者打伤。在2010年8月,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发表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文章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2.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48.51%的被调查医师对当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82.64%的被调查医师认为,目前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是由于体制造成的,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医疗保障制度、法律法规等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医患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医生执业环境持续恶化。尤其是近十年间,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医生普遍感到执业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医生成为一个高危职业。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认为,不让医生流汗再流血,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谴责医院场所的暴力行为,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名网友写道:“当医生受到暴力侵犯时,整个社会应该和医生站在一起。我不是在偏袒医生,而是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离不开医生,更离不开好医生。”一项调查显示,96%的受访医生表示其所在医院发生过“医闹”,而且“医闹”已经严重影响到医生的职业行为。自我保护越来越成为医生行医时的第一原则,而不是“患者利益优先”的古训。同时,90%的受访医生呼吁尽快立法保护自己的行医权。“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医患矛盾。”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眼科主任麦丹被誉为“精修心灵窗户的好医生”,但这位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眼科专家,依然为医患关系而苦恼。每天,麦丹从8时开始接待患者,一天要看38~40个号,每位患者的就诊时间不短于15分钟。如此算来,她一天要在门诊室里坐上10个小时,这还不包括手术和查房的时间。“15分钟,有必要吗?”记者感到不解。而麦丹无奈地说,有些患者也许2、3分钟就可以看出症结,但“为了照顾病人感受”,她必须把时间拉长。曾在社区医院实习的小清就曾亲身经历一场“咳嗽引发的肢体冲突”。在为幼儿预防接种时,一个孩子咳嗽了一声,护士便表示“咳嗽不能打针”,要求再去检查。但孩子家长认为这是“没事找事”。双方互不相让,争吵了起来。最后,护士同意打针,但必须在知情同意书上重新签字,后果自负。而家长并不理会,只是一味催促护士打针。也许是有怨气,也许出于紧张,护士打针下手较重,孩子哭了。孩子父亲见了,顿时暴怒,冲着护士一通怒吼,认为她借孩子撒气,还一把扯下护士的口罩,将预防接种卡向她脸上打去……“其实,平心而论,那位护士是所有护士中最为负责的一个。只有她告知家长该按住孩子的哪些部位以免挣扎,也只有她在针头扎入后先回抽无血才注入疫苗,以免本该打在肌肉里的疫苗进入血管,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唯一的问题在于她的态度,她总是以命令的口吻对家长说话。”小清感慨地说,每天面对数十甚至上百个患者,也难怪医护人员心情好不起来。“医患关系再这样发展下去,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广州市人大代表、血液科专家陈安薇说,现在已经有很多医生因为怕被患者告、被患者打,甚至被患者杀害而不敢做任何需要冒险的手术和治疗,使得一些本来可以“搏一搏”的病例,得不到应有的治疗,有的病人甚至被医院拒之门外。而医生们为了保护自己,谁都不敢给患者的病情“妄下结论”,这就意味着患者要做更多的检查来证实医生的诊断,从而使得医疗负担更加沉重。3.最近一段时间,“医闹”在全国一些地方频频出现。摆花圈、烧纸钱、打横幅还算“文明”的方式,砸医院、打医生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医患双方本是携手面对病魔的共同体,缘何成了喊打喊杀的“死对头”?“医闹”,到底谁最闹心?患者在医院面前,绝大多数是弱势群体。面对强势的医院,患者及家属常常有苦难言,总感觉“干不过”医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维护”患者利益一方的职业“医闹”有了生存土壤。医学事故鉴定体系不完善是导致“医闹”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江西求正沃德律师事务所律师江力文说,医疗事故鉴定体制尽管从过去的卫生行政部门出面组织鉴定改革为医学会组织鉴定,但依然难以让患者信服,大部分人认为鉴定方和医院是一家人,由卫生行政部门主导的医学会鉴定是“自己给自己鉴定”。患方想当然地认为医学会鉴定偏袒医院、医生,鉴定结果不公正。此外,一些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冷漠态度也是引发“医闹”的一个原因。“医闹”的出现,医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高明的医生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医院考虑到声誉问题或是为了保护医生,发生医疗事故后,往往向患者或家属隐瞒实情。一旦家属了解真实情况,其心情可想而知。4.“八毛门”“录音门”……正当接连发生的医患事件让医患关系日益蒙上阴影之际,日前发生在潮州的一起更为恶劣的“病人砍杀医生”事件,让医患矛盾这个话题显得格外沉重。如今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了?病人到底还能不能信任医生?医患关系如果日趋恶劣会带来什么后果?广东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省律师协会医疗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儒亮长期从事医疗法律方面的工作。在他看来,医患关系之所以恶化,问题就出在“沟通”上。“医术、医德是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光有医术和医德远远不够,医生还要懂法、用法。”宋儒亮说,事实上,有很多医疗相关的法律都已经规定,医生对病人除了有治疗的义务之外,还有在做检查和治疗前征得病人同意、告知和说明这三种义务。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说,爱岗敬业的好医生事迹往往出不了医院大门,只在病人群体中口耳相传。坏医生虽是少数,但更容易广为传播,甚至成为行业“代言”,造成不信任的情绪在患者中扩散。陈安薇也认为,“像‘八毛门’事件,深圳儿童医院的诊断本来是正确的,但一些媒体和网民没弄清真相就大肆渲染,质疑声几乎一面倒地扑向医院,无形中在围观者的心目中播下‘医生都信不过’的印象,为下一次医患矛盾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八毛门’‘录音门’和潮州杀医案的性质不同,但却折射出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不信任。”廖新波表示,前两者是由于医患信息不对称,加上患者受一些医患纠纷事件的影响,不相信医生的正确诊断。而潮州杀医案令人深思,即使医生有错,病人就让医生用生命来偿还吗?“这是一种淡漠生命的粗暴做法。医患纠纷应该以法律作维权武器,而非挥舞刀子剥夺他人生命以泄愤!”广州市人大代表、血液科专家陈安薇,出生在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学界的知名专家。她见证了医患关系从和谐、温暖到如今剑拔弩张的全过程。“记得我父母从医年代,看病几乎不怎么花钱,虽然当时医疗技术谈不上先进,但医患关系是和谐的、温暖的。患者对医生非常敬重,很相信医生的话。而医生由于不用背负任何医院经济效益的负担,没有奖金和效益的压力,不用担心病人欠费,所以对待病人特别坦诚,很替病人着想。”“上世纪80年代,随着医院市场化的推行,医患关系开始变味。”到了今天,很多中青年医生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提自己的职业,甚至不给孩子买任何与医生有关的玩具。陈安薇说,这一代的医生对职业没有认同感,想法很压抑,也很灰暗。5.在国内看个病不容易,患者非常珍惜每次就诊时与医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有时因为时间紧,或医生埋头写病历,总觉得交流不太充分。为此,《生命时报》驻外记者探访各国医院,记录了他们在海外就医的体验,或许在医患沟通上能给国人一些启示。法国刚到法国时有次重感冒,一个多星期也没好,就和医生约好第二天去看病。看病时,医生看我是外国人,就很耐心地问我:“您哪里不舒服?”于是我叙述了自己发烧、咳嗽等症状。医生非常耐心地听我诉说,等我全部说完,她说:“我慢慢跟你说,要是听不懂你就随时问我。”接着她告诉我我得的是季节性流感,需要如何治疗。我们这番对话,一共用了将近30分钟。等我都听明白以后,医生才开始低头写病历。法国的病历只有一页纸,左上角印着诊所和医生的姓名、电话及电子邮箱,下面是医生手写或者打印的药名,总共不过十来个单词。我对这样简单的病历很惊讶,医生就介绍说写病历会占用很多时间,利用这些时间与病人沟通,对患者康复更有价值。法国人很信任医生,医生也不用担心因病历不全面而遭到质疑。后来,在法国生活久了,逐渐了解到医生写病历通常都不超过3分钟。法国医生写病历精简,还得益于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特别是当病人需要转院时,也并不需要“大病历”,家庭医生会把病人的病史、遗传史,是否有药物过敏,生活方式等信息上传到电子病历系统,这样综合医院的医生就能对病人的健康状况一目了然。英国就医诊断的业务技能对于

给定资料1.2011年9月5日,一位患儿父亲称,自己用8毛钱的药治好了10万块的病,并指责医院进行过度医疗。这一事件经媒体报道之后发酵成“八毛门”。如今它已影响了患儿家长的就医理念。在深圳市儿童医院,8天内就出现了3例患儿家长拒绝手术的情形。2011年9月21日,患儿小涵因患手足口病,被送到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治疗,随后经历治疗、回家、重新返院治疗一系列波折。此期间,患儿父亲因对医生的做法产生质疑,要求全程参与专家会诊讨论并进行录音。因患儿父亲不信任医院而引发的“录音门”事件,再次引发人们对医患关系的思考。“八毛门”和“录音门”事件,揭示出医患间的不信任。而2011年多起医患暴力冲突恶性事件的频频发生,更是将这种不信任推到极端,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忧虑。5月30日,江西省上饶市人民医院发生医患冲突事件,一患者家属纠集近百人封堵医院,一名医生下肢被打残。8月16日,广东东莞市长安医院发生恶性伤害事件,一名男子因治疗后病情不见好转,持菜刀冲入诊室,致医生一死一伤。8月23日,江西南昌市第一医院发生一起血腥械斗。上百人手持棍棒、渔叉、钢管到医院闹事,与保安发生冲突。9月21日,湖北武汉协和医院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一名七旬患者因病情复杂,抢救无效死亡,家属因不认同医院的结论,纠集数十人持械冲击医院。9月15日,北京同仁医院发生一起惨烈血案,43岁的女医生徐文被一名患者连刺17刀,倒在血泊中。此后一周,又有一名眼科医生被患者打伤。在2010年8月,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曾发表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文章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2.不久前,中国医师协会发布的《第四次医师执业状况调研报告》显示,48.51%的被调查医师对当前的执业环境不满意。82.64%的被调查医师认为,目前医患关系紧张主要是由于体制造成的,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体制、补偿机制、医疗保障制度、法律法规等因素。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医患关系发生了剧烈变化,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医生执业环境持续恶化。尤其是近十年间,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医生普遍感到执业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医生成为一个高危职业。中国医师协会法律事务部主任邓利强认为,不让医生流汗再流血,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谴责医院场所的暴力行为,应当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一名网友写道当医生受到暴力侵犯时,整个社会应该和医生站在一起。我不是在偏袒医生,而是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离不开医生,更离不开好医生。”一项调查显示,96%的受访医生表示其所在医院发生过“医闹”,而且“医闹”已经严重影响到医生的职业行为。自我保护越来越成为医生行医时的第一原则,而不是“患者利益优先”的古训。同时,90%的受访医生呼吁尽快立法保护自己的行医权。“我现在最怕的就是医患矛盾。”广西梧州市工人医院眼科主任麦丹被誉为“精修心灵窗户的好医生”,但这位2007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眼科专家,依然为医患关系而苦恼。每天,麦丹从8时开始接待患者,一天要看38-40个号,每位患者的就诊时间不短于15分钟。如此算来,她一天要在门诊室里坐上10个小时,这还不包括手术和查房的时间。“15分钟,有必要吗?”记者感到不解。而麦丹无奈地说,有些患者也许2、3分钟就可以看出症结,但“为了照顾病人感受”,她必须把时间拉长。曾在社区医院实习的小清就曾亲身经历一场“咳嗽引发的肢体冲突”。在为幼儿预防接种时,一个孩子咳嗽了一声,护士便表示“咳嗽不能打针”,要求再去检查。但孩子家长认为这是“没事找事”。双方互不相让,争吵了起来。最后,护士同意打针,但必须在知情同意书上重新签字,后果自负。而家长并不理会,只是一味催促护士打针。也许是有怨气,也许出于紧张,护士打针下手较重,孩子哭了。孩子父亲见了,顿时暴怒,冲着护士一通怒吼,认为她借孩子撒气,还一把扯下护士的口罩,将预防接种卡向她脸上打去……“其实,平心而论,那位护士是所有护士中最为负责的一个。只有她告知家长该按住孩子的哪些部位以免挣扎,也只有她在针头扎入后先回抽无血才注人疫苗,以免本该打在肌肉里的疫苗进入血管,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唯一的问题在于她的态度,她总是以命令的口吻对家长说话。”小清感慨地说,每天面对数十甚至上百个患者,也难怪医护人员心情好不起来。“医患关系再这样发展下去,最终受害的还是患者。”广州市人大代表、血液科专家陈安薇说,现在已经有很多医生因为怕被患者告、被患者打,甚至被患者杀害而不敢做任何需要冒险的手术和治疗,使得一些本来可以“搏一搏”的病例,得不到应有的治疗,有的病人甚至被医院拒之门外。而医生们为了保护自己,谁都不敢给患者的病情“妄下结论”,这就意味着患者要做更多的检查来证实医生的诊断,从而使得医疗负担更加沉重。3.最近一段时间,“医闹”在全国一些地方频频出现。摆花圈、烧纸钱、打横幅还算“文明”的方式,砸医院、打医生等现象也时有发生。医患双方本是携手面对病魔的共同体,缘何成了喊打喊杀的“死对头”?“医闹”,到底谁最闹心?患者在医院面前,绝大多数是弱势群体。面对强势的医院,患者及家属常常有苦难言,总感觉“干不过”医院。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维护”患者利益一方的职业“医闹”有了生存土壤。医学事故鉴定体系不完善是导致“医闹”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江西求正沃德律师事务所律师江力文说,医疗事故鉴定体制尽管从过去的卫生行政部门出面组织鉴定改革为医学会组织鉴定,但依然难以让患者信服,大部分人认为鉴定方和医院是一家人,由卫生行政部门主导的医学会鉴定是“自己给自己鉴定”。患方想当然地认为医学会鉴定偏袒医院、医生,鉴定结果不公正。此外,一些医护人员对患者的冷漠态度也是引发“医闹”的一个原因。“医闹”的出现,医院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再高明的医生也有犯错误的时候。医院考虑到声誉问题或是为了保护医生,发生医疗事故后,往往向患者或家属隐瞒实情。一旦家属了解真实情况,其心情可想而知。4.“八毛门”“录音门”……正当接连发生的医患事件让医患关系日益蒙上阴影之际,日前发生在潮州的一起更为恶劣的“病人砍杀医生”事件,让医患矛盾这个话题显得格外沉重。如今医生和病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怎么了?病人到底还能不能信任医生?医患关系如果日趋恶劣会带来什么后果?广东省委党校法学教研部主任、省律师协会医疗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宋儒亮长期从事医疗法律方面的工作。在他看来,医患关系之所以恶化,问题就出在“沟通”上。“医术、医德是医生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但光有医术和医德远远不够,医生还要懂法、用法。”宋儒亮说,事实上,有很多医疗相关的法律都已经规定,医生对病人除了有治疗的义务之外,还有在做检查和治疗前征得病人同意、告知和说明这三种义务。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廖新波说,爱岗敬业的好医生事迹往往出不了医院大门,只在病人群体中口耳相传。坏医生虽是少数,但更容易广为传播,甚至成为行业“代言”,造成不信任的情绪在患者中扩散。陈安薇也认为,“像‘八毛门’事件,深圳儿童医院的诊断本来是正确的,但一些媒体和网民没弄清真相就大肆渲染,质疑声几乎一面倒地扑向医院,无形中在围观者的心目中播下‘医生都信不过’的印象,为下一次医患矛盾的出现埋下了伏笔。”“‘八毛门’‘录音门’和潮州杀医案的性质不同,但却折射出患者对医院和医生的不信任。”廖新波表示,前两者是由于医患信息不对称,加上患者受一些医患纠纷事件的影响,不相信医生的正确诊断。而潮州杀医案令人深思,即使医生有错,病人就让医生用生命来偿还吗?“这是一种淡漠生命的粗暴做法。医患纠纷应该以法律作维权武器,而非挥舞刀子剥夺他人生命以泄愤!”广州市人大代表、血液科专家陈安薇,出生在医学世家,父母都是医学界的知名专家。她见证了医患关系从和谐、温暖到如今剑拔弩张的全过程。“记得我父母从医年代,看病几乎不怎么花钱,虽然当时医疗技术谈不上先进,但医患关系是和谐的、温暖的。患者对医生非常敬重,很相信医生的话。而医生由于不用背负任何医院经济效益的负担,没有奖金和效益的压力,不用担心病人欠费,所以对待病人特别坦诚,很替病人着想。”“上世纪80年代,随着医院市场化的推行,医患关系开始变味。”到了今天,很多中青年医生从来不在孩子面前提自己的职业,甚至不给孩子买任何与医生有关的玩具。陈安薇说,这一代的医生对职业没有认同感,想法很压抑,也很灰暗。5.在国内看个病不容易,患者非常珍惜每次就诊时与医生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但有时因为时间紧,或医生埋头写病历,总觉得交流不太充分。为此,《生命时报》驻外记者探访各国医院,记录了他们在海外就医的体验,或许在医患沟通上能给国人一些启示。法国记者刚到法国时有次重感冒,一个多星期也没好,就和医生约好第二天去看病。看病时,医生看我是外国人,就很耐心地问我:“您哪里不舒服?”于是我叙述了自己发烧、咳嗽等症状。医生非常耐心地听我诉说,等我全部说完,她说:“我慢慢跟你说,要是听不懂你就随时问我。”接着她告诉我得的是季节性流感,需要如何治疗。我们这番对话,一共用了将近30分钟。等我都听明白以后,医生才开始低头写病历。法国的病历只有一页纸,左上角印着诊所和医生的姓名、电话及电子邮箱,下面是医生手写或者打印的药名,总共不过十来个单词。我对这样简单的病历很惊讶,医生就介绍说写病历会占用很多时间,利用这些时间与病人沟通,对患者康复更有价值。法国人很信任医生,医生也不用担心因病历不全面而遭到质疑。后来,记者在法国生活久了,逐渐了解到医生写病历通常都不超过3分钟。法国医生写病历精简,还得益于完善的电子病历系统。特别是当病人需要转院时,也并不需要“大病历”,家庭医生会把病人的病史、遗传史,是否有药物过敏,生活方式等信息上传到电子病历系统,这样综合医院的医生就能对病人的健康状况一目了然。英国就医诊断的业务技能对于英国医生来说并不是考核的唯一标准,如何与患者沟通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