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网 > “工薪族”热点
从2011年9月1日起,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全面实施。新个税法实施后,月收入低于3500元的工薪族不再缴纳个税。专家指出,从我国目前的个税减税来看,受益者主要是中低收入者。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会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的背景之下,加快结构性减税步伐、减税富民的呼声日益高涨。“现在结构性减税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在提升,财政收入连年增长的幅度都还高过GDP的增长速度,确实具备了我们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的前提条件。事实上,我国从1980年颁布个人所得税法至今,个税起征点共经历了3次调整,从最初的800元到现在的3500元,调整的频率呈增快趋势。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背景下,个税起征点的谪整仍然难以满足居民提高收入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税收必须肩负起两大任务,ー是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二是发挥税收在再分中的巨大作用。发挥税收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就要求根据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主线:提低、扩中、降高的要求,在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的同时,提高高收入者的税负。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后,要相应提高高收入者的税负。下列属于税收职能的是()。A.调控经济B.合理调节分配,促进共同富裕C.调节社会分配D.组织财政收入
从2011年9月1日起,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全面实施。新个税法实施后,月收入低于3500元的工薪族不再缴纳个税。专家指出,从我国目前的个税减税来看,受益者主要是中低收入者。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会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的背景之下,加快结构性减税步伐、减税富民的呼声日益高涨。“现在结构性减税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在提升,财政收入连年增长的幅度都还高过GDP的增长速度,确实具备了我们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的前提条件。事实上,我国从1980年颁布个人所得税法至今,个税起征点共经历了3次调整,从最初的800元到现在的3500元,调整的频率呈增快趋势。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背景下,个税起征点的谪整仍然难以满足居民提高收入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税收必须肩负起两大任务,ー是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二是发挥税收在再分中的巨大作用。发挥税收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就要求根据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主线:提低、扩中、降高的要求,在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的同时,提高高收入者的税负。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后,要相应提高高收入者的税负。财产税是指以纳税人所拥有或支配的财产为课税对象的一类税。下列属于财产税的是()。A.车辆购置税B.土地增值税C.个人所得税D.房产税
从2011年9月1日起,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全面实施。新个税法实施后,月收入低于3500元的工薪族不再缴纳个税。专家指出,从我国目前的个税减税来看,受益者主要是中低收入者。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会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的背景之下,加快结构性减税步伐、减税富民的呼声日益高涨。“现在结构性减税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在提升,财政收入连年增长的幅度都还高过GDP的增长速度,确实具备了我们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的前提条件。事实上,我国从1980年颁布个人所得税法至今,个税起征点共经历了3次调整,从最初的800元到现在的3500元,调整的频率呈增快趋势。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背景下,个税起征点的谪整仍然难以满足居民提高收入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税收必须肩负起两大任务,ー是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二是发挥税收在再分中的巨大作用。发挥税收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就要求根据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主线:提低、扩中、降高的要求,在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的同时,提高高收入者的税负。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后,要相应提高高收入者的税负。个税起征点的不断调整说明了()。A.税收与其他分配方式相比具有强制性B.我国经济、居民收入在不断地增长C.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角色参与国民收入的再分配D.调整个税起征点的目的是缩小贫富差距
从2011年9月1日起,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全面实施。新个税法实施后,月收入低于3500元的工薪族不再缴纳个税。专家指出,从我国目前的个税减税来看,受益者主要是中低收入者。中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较高,会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扩大内需的背景之下,加快结构性减税步伐、减税富民的呼声日益高涨。“现在结构性减税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认为,当前我国综合国力在提升,财政收入连年增长的幅度都还高过GDP的增长速度,确实具备了我们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的前提条件。事实上,我国从1980年颁布个人所得税法至今,个税起征点共经历了3次调整,从最初的800元到现在的3500元,调整的频率呈增快趋势。但是,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的背景下,个税起征点的谪整仍然难以满足居民提高收入的迫切需求。目前,我国税收必须肩负起两大任务,ー是支持经济发展的任务,二是发挥税收在再分中的巨大作用。发挥税收在再分配中的作用,就要求根据我国分配制度改革的主线:提低、扩中、降高的要求,在减轻中低收入者税负的同时,提高高收入者的税负。比如: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高后,要相应提高高收入者的税负。个税起征点的调整体现了国家的宏观调控,而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财政政策是由国家财政机关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直接制定的B.货币政策的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C.政府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补贴属于财政支出政策,差别税率和税收减免则属于财政收入政策D.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央行贴现率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属于货币政策

二、给定资料

(1)据2009年3月10日CCTV一2“全球资讯榜”栏目报道,从去年到现在,关于个税起征点的讨论一直不断,之前曾有传言说,个税起征点上调方案已上报国务院。今年的两会上,个税话题热度不减,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在今年两会上,怎么通过提高居民收入来拉动内需成为很多代表和委员非常关注的话题,那么究竟该如何增加居民收入呢?部分代表委员也把目光放在了降税减负上,有人提议提高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今年两会上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希望政府能够更多让利于民,进一步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上调到3000元。联想集团董事长、人大代表柳传志说,国家的税收逐年增多,税收使用应该用在刀刃上。哪怕一个月拿到5000元的人,也应该让他更有能力去花这个钱,所以2000元确实是偏低了,我觉得3000元对国家还是不费劲的。此外,还有很多代表也认为个税起征点太低,对中低收入人群不公平。人大代表张爱国说,这个时候如果不调整的话,实际上就导致了一个中低收入家庭的职工个人承担了国家相当一部分税收。不过,也有很多代表和委员认为,单纯关注个税起征点意义并不大,即使提高1000元的个税起征点,低收入人群的税负最多只会减轻十几、二十元,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有限,目前更应该考虑的是改变征税办法。人大代表王桂波说,一个人收人3000元要纳税,而我一个家庭每个月的收入也是3000元,也要纳税。这样的话也出现个人收入调节税的作用没有发挥到。

(2)相关链接:1980年9月我国颁布施行个人所得税法,确定了个税800元的起征点。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把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减除标准从800元调整到1600元。2007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目前,我国针对工资和薪金所得实行起征点为月收入2000元,5%~45%的9级超额累进所得税率。京华时报消息,200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建议:个税起征点应上调至5000元,以降低工薪阶层税负。

新华社消息,2008年7月23日全国人大财经委提出建议,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降低储蓄存款利息税税率,增加居民实际收入,希望以减税防止经济出现大幅下滑,发挥财政政策稳定消费需求的作用。有关专家指出,国家税务总局7月22日发布了上半年税收数据,其中个人所得税完成2135亿元,同比增长27.3%,比上半年国民生产总值(GDP)10.4%的增速快一倍多。在个税起征点调至2000元的情况下,个税收入仍然飙升,“上调个税起征点”的呼声必然由此再起。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调高个税起征点被许多专家认为可以刺激我国广大低收入阶层的消费。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魏杰表示,“上半年个税收入涨了这么多,说

明上次调的400元还不到位,政策的力度还不够。”魏杰认为,个税增长快于GDP和居民收入增速是不合理的,“税收应该是调节贫富差距的手段,现在却让很多穷人缴了税。”对个税起征点究竟应该调整到多少才合适这一问题,魏杰的观点非常鲜明:“我认为应调到5000元。”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会使居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据长沙晚报2008年10月10日报道,l0月9日起,居民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央行宣布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连串“救市”举措引人关注,也再次触动星城市民对自身财富增损的思考:国家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目的既然是合理调节贫富差距、鼓励消费和投资,个税的费用减除标准是否也应该适时提高、让利于民呢?有长沙市民因此提出建议: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可不可以由目前的2000元上调至5000元?

中国证券网2008年11月27日消息,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教授在中山大学发表演讲的时候说,政府当前的经济政策如4万亿投资项目等主要都是考虑GDP的增长,但这并非最重要的。真正有意义的是努力提升就业率,并提高个人所得税征收点。茅于轼指出,在刚刚开征个税的时候,国民平均工资大概在100元的水平,当时规定800元的起征点是比较合理的;但现在平均工资已经大大提高,个别地区(如广州等)甚至到了2000元,那么按照同样的比例,起征点应该提升到一万多元才对,“即使是调到8000元也还嫌低。”他认为,为了体现公平原则,政府应该向富有的人征税,然后把钱分配到穷人手中,而不是向富人和穷人都征收一样的钱。

(3)2009年3月8日成都晚报消息,在个税起征点上调的呼声中,昨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表示:“个税起征点暂时不会上调。”两会之际,个税税制和起征点、税率等问题,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委员、代表热议的话题。拉动内需,要老百姓手上有钱才能消费。于是,就传出了国家将上调个税起征点的消息。在两会期间,包括柳传志在内的代表、委员建议,将个税起征点调至3000元,以促进消费。面对市场上关于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呼声,廖晓军委员表示,个税起征点暂时不会调整,因为个税起征点调整需要很多外部条件,但是目前这些外部条件并不具备。提高个税起征点不否认是个好办法,也可能是一个方向,但是近几

年可能很难。

(4)2009年3月11日新京报讯,昨日上午,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表示,关于上调个税起征点的问题,现在还有不同声音。不过,他个人认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得越高,对富人越有利;提高起征点,低收入群体只会减少几十元的税款,而高收入群体减少的税费,将随之大大提高。所以,他认为,个税征收的结构标准比起点更重要,财政部门一直在研究这一方面的改革,这一改革要求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很多,目前尚不具备条件。起征点是否提高需综合考虑。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廖晓军表示,个税起征点不会提高。对此,廖晓军说,他没有这个意思。他解释说,当时采访的记者较多,他回答“暂无计划”,指的是个税综合分类改革,目前还不具备实行的条件,但媒体把“暂无计划”,安到了个税起征点上调的问题上。个税起征点是否上调,“这要听代表的、要听委员的、要听百姓的,国务院会根据各界反映综合考虑。”

(5)东方网2月10日消息:日前,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起草者之一、中国法学会财税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税法研究中心主任刘隆亨,一直参与我国个税改革的讨论工作。刘隆亨透露,去年年底,财政部提交给国务院的个税起征点方案是从现在的2000元调至2500元。但因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政府为了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和物价上涨等原因,可能要将个税起征点调整为3000元~3500元。刘隆亨介绍,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减轻收入中等偏下人群的税收负担,但个税起征点的调节也应是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不宜调整幅度过大。

(6)搜狐博客2009年3月9日有一篇题为《可以不调个税起征点但必须明确预期》的文章,主要内容节录如下:

3月7日,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给降税心热的各界人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表示个税起征点暂时不会调整。

不调个税起征点不一定是个坏事。有关方面并无详细论证,证明个税起征点是否应该上调,上调到多少才合适。是3000元?还是4000元?如果没有科学预算,一步到位上调到l0000元岂不更好?正因为没有科学规划,只能根据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决定,因此,个税起征点年年成为关注焦点,政府象征性地调上几百,实在是社会情绪和行政资源的莫大浪费。主张提高个税起征点的论据都是“约摸、大概”,毛估估的个税起征点做不得准。茅于轼先生虽然没有研究过“个税起征点具体应调到多少,不过我认为即使是调到8000元也还嫌低。”理由不是基于消费物价与居民收入增加、政府税收比例,而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确立800元起征点的时候,居民收入很低,往往月收入只有几十元,现在居民收入已经有了大幅增长,目前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太低”。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旗帜鲜明表示反对,他的论据基于政府财政收入,同样不够充分。据统计,按照目前设定的2000元起征点已有约一半工薪族不纳个税,而每提高500元,则有将近l0%比例的人不再缴纳个税,意味着仅四成工薪族缴纳个税。按当前情况,假如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4000~4500元,则缴纳个税的工薪阶层不到8%;假如提高到8000元,则纳税者将不到l%。鉴于2009年政府财政收入将会下降,提高个税起征点是不现实的。站在保政府财政的立场上说话,难以服众。如果降税能够促进消费,进而以消费税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方式更为合理合法地回流到政府手中,岂不更好?

调高个税起征点不一定是为穷人说话,实行更为高效、公平的税收体制才是为全民造福。低收入者本就免税、享受低税率,高级公务员与国企高管、企业主灰色收入、避税方法多多,如果以4000元左右月薪作为起征点,不过是将税收的重担压到了无处可逃的中产阶层身上。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1994年,我国工薪项目个人所得税32.13亿元,占当年个税总收入的44.21%;2002年至2004年,来自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个税收入占当年个税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6.35%、52.32%、54.13%,三年平均为50.93%。工薪收入阶层占据半壁江山。

不将灰色收入统计在内,个税起征点调多高都不过是工薪阶层的一点心理满足。请问,免除一个月薪2500元者25元个人所得税,能推动得了内需吗?只有把所有人的真实收入公诸于众,个税起征点之争才有价值。一项制度出错的概率在30%以上,讨论该制度的唯一好处,就是让人了解该制度的弊端。在讨论个税起征点上调多少之前,先公布官员财产,将企业主的企业赢利与个人收入划分清,将个税上调与消费支出的计量关系整明白,才是重中之重。财政部

材料一
又是一年求职季。为了满足大学生求职需要,某整形医院专门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整形专场”,医院的接待大厅整洁、明亮,大屏幕上正在反复播放着医院的广告,广告内容简单而直白:一个女孩儿因为相貌普通而得不到心仪男生的关注,通过整形完美后,引来了众多男同学的青睐。屏幕下方是一张宽大的咨询台,咨询台边围满了前来咨询的学生,“我想开眼角,那样眼睛看起来更有神!”“你们能把我的脸做成XXX那样吗”眼神里充满了热切的期待。当得到整形顾问的肯定后,又兴奋地开始了对手术具体事项的咨询。
整形顾问Lisa介绍说,大学生的整形要求一般比较简单,隆鼻、去斑、开眼角等,大多属微整形,整形后人的个性特征大多能够得以保留。我们平时做的整形要比这大得多,复杂得多,人们的整形要求除了明星脸外,这两年比较热门的是网红脸,脸尖,眼大,肤色白,已经形成了一个模板,最近几年男性整形者数量亦有所增加,一些男生为了提升自己的魅力和气质,也常常会按照自己的需求进行整形。
想要整形的小刘坦言,“在求职的时候,同等水平的人,往往相貌出众的那个人被录取,美也是一种竞争力,没钱,贷款也是值得的。”他的朋友小丽表示说,“整形不仅仅是变美丽那么简单,更是对未来的一种投资。”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美貌比一封介绍信更具说服力。”在眼球效应时代,外貌作为一种社会资本的分量被空前提升,整形行为已不再引起道德争议,人们不再因整形而承受过多压力。整形在年轻人中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有800万以上的人进行过整形,30岁以下占比约为80%,其中大学生为主流群体。
材料二
中国整形博士联盟主席F介绍,以前,整形机构只有割双眼皮、纹眉、纹唇等简单整形项目,且收费较高。
现在,整形技术成熟度越来越高,丰胸、隆鼻、割双眼皮、削骨瘦脸、除皱拉皮去眼袋、抽脂、丰唇、开眼角等都是常见整形项目。10年前,整形人群中40~50岁的多一点,近些年呈现出整形群体年轻化趋势,18~25岁的人成为主要人群,95%都是女性。随着国人收入的提高,原来只是演艺圈或者少部分“成功人士”能消费的各种整容、微整形,现在工薪族也能去尝试,越来越平民化了。
针对大学生经济尚未独立的特点,整形机构联合一些金融平台推出分期付款等专项业务,缓解了大学生整形的经济压力。“以貌取人”的社会心态与追名逐利的商业资本一拍即合,“整形热”的虚火便越烧越旺。
大三女生小张想在业余时间找一份兼职,由于自己眼睛小,在找工作时想给招聘单位留下好的印象,去整形医院做了一个开眼角的手术。在整形顾问的大力推荐下,又做了隆鼻整形项目,小张觉得整形效果挺好,想让自己更美,于是又3次贷款做了其他整形项目。为了还债,她先后多次通过贷款公司办理贷款,希望以贷还贷,结果越陷越深。
教育家X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年轻人如此强烈地执着于整形,迎合了职场上那种“看脸”的庸俗文化。甚至有好多女生整形就是为了一个男生,或者抱着“逆袭”的想法,这背后都藏着一种一蹴而就,不劳而获的功利动机。还有的人一味模仿明星,看到某明星鼻子上有颗痣,就往自己鼻子上加痣,这种做法更是盲目而愚蠢。应让他们了解,最终获得职业发展还是要靠自身能力,而不是容貌。
材料三
2017年4月,第一家丧茶实体店开张营业,短短半年时间,丧茶在全国已经拥有了十几家门店。“一家哭
着做茶的丧茶店,干了这杯小确丧”是丧茶向初次进店的顾客做的自我介绍。
据茶店老板介绍说,经营“丧茶”的创意来源于“喜茶”,当时是单纯抱着玩一玩的心态,“可能就是一阵热,很快就过去了”,有一款茶叫“混吃等死奶绿”,店员会提前告知顾客,这款茶不会很好喝,尽管如此,这款茶依然稳坐销售冠军宝座。进店的顾客其实并不关心茶本身的口感,茶的本意已经被尽可能削弱,“丧”的概念被无限放大。“我们做的不是茶饮,是情绪消费。”
就在丧茶快速走红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给自己贴上“丧”的标签。丧文化也成了一种流行的文化现象。对于“什么是丧文化”,百度上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一些90后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失去目标和希望,陷入颓废和绝望的泥沼而难以自拔,他们丧失心智,蹒跚而行,没有情感,没有意识,没有约束,成了只能麻木生存下去的行尸走肉。
丧文化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很多人认为,丧文化体现的是年轻人一种消极的、绝望的心态和生活方式。在这种状态下,人不想工作、漫无目的、情绪低迷、欲望低下,只想麻木不仁地活下去。
网友小田则认为,很多自称丧的人“态度和行为不一致。”他们表面上看是带有消极的、有点厌世、颓废和轻松、自嘲的混杂味道,但仔细审视,你会发现,他们心里更期待有向上精神的身份符号和标识。
在心理学家L看来,丧文化不是青年的自我放逐,而是他们出于人性的自赎策略,对于那些完成不了的目标,他们没有盲目追逐,而是选择了一种“不强求”的姿态,自嘲背后是遵从内心与自我和解的勇气,这背后折射的是当前人们生活和精神双重压力的社会现实。虽然美与丑都是审美对象,但一直以来,人们习惯于把美和丑看作是相对立的概念,认为美是和谐,是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必然与自由、内容与形式以及形式中诸元素之间的协调一致。反之,丑则是不和谐,反和谐,是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的对立和冲突。美能直接取悦感官,取得快感与愉悦,美停留在感性,丑则刺痛感官,引起人的痛感与不适,丑需要更多的思想,理智的介入。从这个层面说,作为审美对象,丑比美更深刻。
材料四
“污”,字典里解释为“脏”。然而,在当下的网络流行文化里,“污”竟然和“脏”划清了界限,衍生出了一种所谓的“污文化”。
“污文化”以粗鄙化,极致性的特征,进行着情感的宣泄和极端观点的表达,一些拥有数百万粉丝的微信公众号、每集播放量都过亿的网络综艺,线上人数上百万的直播,将这些“污力十足”、含有粗口的语言片段以超高的能量级散布出去,一时间,朋友圈里动不动就是“污力滔滔”,谁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了粘“污”的言论,图片或者视频,总会得到众多追捧,“污”仿佛成为一件令人沾沾自喜的事情,充斥整个网络空间,甚至逆向输出到传统媒体的舆论场中。
“污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因此,W市文化局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共32人,在文化局311会议室召开了一场题为“审视‘污文化’”的座谈会。座谈会由局宣教科高科长主持。以下是座谈情况:
高科长:现在网络流行“污文化”,流行到什么程度呢?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2005人进行了一项在线调查,结果显示,53.7%的受访者偶尔使用“污”的词语或语言;9.6%的受访者经常使用;47.8%的受访者觉得身边“污”的人挺多,请大家从自身的感受、体验、专业等角度出发,畅所欲言,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审视和对待这种文化现象,从而了解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和审美需求。
某高校学生:我觉得“污文化”其实也不算污,稍有带点黄色,带点幽默,同学之间逗逗趣,过过嘴瘾,大家也不会当真,反倒增进了沟通和交流,我觉得很好啊!我是学中文专业的,从我的专业角度看,段子手在段子中释放的语言智慧和创造力将一个个荤段子说得很吸引人,让人浮想联翩,很有想像力!
某企业员工赞同道:对啊,对啊!我觉得污段子可称得上是社交利器,现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阅读的信息很多,感兴趣的也大不相同,同事们一起聊天,话题众口难调,但是有了污段子就不一样了,它让每个人都能哈哈大笑,有接话题的能力。下班回家看看污视频,一天的疲累和烦心事也化解掉了,我每天都看。
某高校教师:我不太同意你们的说法!要是想放松,可以有很多好的方式,比如听音乐、聊天、看电影,为什么一定要用污段子、污视频呢?我是教师,年轻人的审美能力有限,我很担心年轻人沉浸在挑战公序良俗、贬损人的尊严,罔顾道德行为的“污文化”里,会失去正确的价值观。
某报社记者:这位老师的担心未尝没有道理。但是,在“污文化”里还有一个元素您可能忽略了,就是批判功能。很多污段子是针对社会上的负面现象编撰的,披露社会不公平、不公正、不阳光的一面。我采访过一些人,其中大多数人还是能看到这一点的。
某机关公务员:我同意刚才那位老师的观点,高科长提到的那个数据我也看了,其中一个数据高科长没提到,就是84.9%的受访者觉得“污文化”会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可见,“污文化”尤其不适合价值观还不成熟的青少年,学校,传媒,文化部门要起到教育,引导和管理的作用。
某美学研究者:我们课题组研究发现,现在“污文化”流行的背后,实际上有商业的,经济的利益在推动。他们不以丑为丑,不以羞为羞,不以耻为耻,极尽搞怪,出格乃至低俗之能事,是为了夺人眼球和点击量,然后获得区大的经济效益回报,在审美趣味上,“污文化”从人的物质欲望出发,尽力去迎合一些低级趣味,刺激并满足人的浅层需求,这种文化趣味会驱使人们走向自我的卑琐,走向趣味的低下,构成我们当下一种非常不健康,不文明的社会文化语境,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我觉得“污文化”展示和渲染的是人性与人情中的陋习、丑态,以提供生理性的快感为满足,更擅长将人物化或动物化,迎合了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某些需求,更容易被他们理解和接受。“污文化”实际是审丑范畴,对丑的表现进行批判,要看到它的合理性,不能一棒子打死,也不能不知丑,要有透过丑审视美的意识和能力。
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半小时,高科长说:“今天的会真正做到了各抒己见,也达到了我们开这个座谈会的目的,大家的发言为我们认识和对待‘污文化’提供了清晰的思路。非常感谢大家!”
材料五
随着自带草根属性的网络语言和文化逐渐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网络“污文化”在网络综艺,网红主播,自媒体的推动下,似乎有种“叫板”主流文化的气势,原以为会被“主流”“大众”轻易讨伐的“污文化
题目”给定材料:
材料1:
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对城市规划的解释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这是狭义的城市规划概念。2005年,原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指出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是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件。广义的城市规划已经超越了对城市进行物质性规划的层面,是涉及了城市空间、物质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公众权益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和总体性规划。
材料2:
梧桐树对于南京人意义深远。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奉安大典,国民政府在市区中山南路等地沿途栽种了2万颗悬铃木,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其后梧桐树栽种范围逐步扩大到市区其它地段,由此形成了南京市独有的梧桐文化。2011年3月,市区太平北路曾经枝叶繁茂的梧桐树树叶突然一下子被统统砍掉,只剩下准备移走的梧桐树干光秃秃地矗立在道路两边。一个月前,它们还如几公里外中山路两侧的同族那样高傲而挺拔,但如今已不见经年风华。因为在它们的根系下方,正在掘进着通向江北地铁3号线。这些梧桐树因为“妨碍”规划建设中的地铁工程,需要将它们移走或砍掉。城市规划者没有想到,这个决定遭到了南京市文化界、经济界和市民团体的强烈反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市民自发参与的护树运动。最终,主管部门停止了移树、砍树行为,并承诺优化。
地铁线路规划建设方案。这一幕与5年前的场景如出一辙。2006年4月,南京市为建设地铁2号线,将190棵民国时期的梧桐树移植到当地的苗圃内,结果招致市民强烈反对。在相关部门承诺保证背移植的树木存活率能达到80%后,部分打消了市民的疑虑。但其后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有关专家调查后发现,移栽后80%的梧桐树已经死亡。
材料3:
2011年编制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将南京城市性质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职能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解放后南京一直是传统重工业产地。2010年数据显示,电子、石化、钢铁和汽车四大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363.2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63.1%,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石化、钢铁和点子产业。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有电子14所和东南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校,一度电子产业高度发达。目前电子产业在产值总量上仍然巨大,但作为南京最优势产业,现在已经被深圳等城市赶超。南京市几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江苏省内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基本上都低于无锡和苏州,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服务业成为南京市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内容,其中房地产等投资的作用尤为明显,南京市依赖城建等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特点比较突出。对此,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教授认为:“南京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很高,房地产行业属于服务业,商业地产发达,当地的房价和老百姓收入比重严重不匹配。”
材料4:
上世纪80年代,南京市选择重点规划发展长江以北的浦口地区,希望能够建成类似大武汉那样的跨江鼎立之市。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南京人又寄望于把浦口建成“南京的浦东新区”。为了发展浦口,市政府将南京当时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放到了浦口,著名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纷纷在浦口建立校区,南京市政府曾用“从秦淮河到扬子江”来形容这个跨越式发展规划,但这个蓝图远未如愿。浦口的规划已经变更多次,把江北发展成为南京的汉口或浦东却始终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有专家分析认为制约因素之一在于交通,在于过江通道。“跳跃式发展,过江通道不通,怎么发展?”以过江通道为例,南京市新建的大桥基本都是服务于过路车辆,且收费高昂。由于几乎不为市内车辆服务,阻碍了过江战略的顺利实施。上海浦东开发之初,政府下定狠心,杨浦大桥等路桥不收费,由政府买单,由此促进了浦东的快速发展。但南京一直没有这样做。
江北浦口开发迟滞之下,南京市提出新的发展蓝图,先后决定大力开发河西地区和城南。河西地区指秦淮河以西,由于河西离南京城区非常近,近年来,在南京主办全运会的拉动下,该地区发展颇为迅捷,主要是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如今,河西地区住宅均价达到了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2000年后,南京市政府决定在城南江宁区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配合,大专院校再次在江宁建立校区,一同获得规划部署的还有地铁等城市轨道网络。随着南京高铁站落户城南地区,以京沪高铁南京南站为中心,市政府规划整合总面积180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目前建设已经启动。最新的政策显示,江北浦口地区将重新回到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舞台,移建地铁3号线正是为了解决南北两个新城之间的联系。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专家咨询组的专家认为:“规划一般确定了,就要按照规划做事,但很多地区规划落实起来挺难。”据统计,从1981年到2011年,30年间南京市先后换了10任市长,很多在任市长任期都不长,平均3年一任,几乎每任市长都有自己的城市规划和重点发展思路。
材料5:
南京市的老城南地区凝聚着六朝、南唐以至明、清、民国各代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古都南京历史的一个缩影。著名古建筑专家黄老表示:“老南京以民居、园林为代表的粉墙青瓦、淡妆素裹的民间建筑,表现出交融激荡、和而不同的建筑风格特色。”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以老城南为代表的南京古老街区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
截止2003年,90%的南京老城区已被改造;2006年,老城南的颜料坊、钓鱼台、船板巷、门东、安品街等5处历史街区纳入改造计划,涉及40多条历史街巷、1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座古居院落;2009年,南京再次启动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老城南几片历史街区全部被列入“危改计划”,包括仅存的南捕厅、门东、门西和仓巷4处历史文化街区。截止2009年,剩余南京古城传统风貌片区仅占原老城总面积的2%;在安品街,以清代杨桂年故居为代表的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除后用于房地产开发;在南捕厅,以民国建筑王炳钧公馆为代表的老街区被拆除后用于建设“总部会所”及“独栋公寓”;在秦淮河西段,以清代北货果业公所为代表的五华里古河房被成片推平后用于建造仿古建筑群
2006年,16位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和学者上书国务院,恳请立即停拆南京老城南,尤其反对市政府的“推平式”拆迁规划,要求保住南京的“根”。2009年4月底,29名专家学者两次联合上书呼吁保护老城南。老城南的原居民们心情也格外复杂。有急于搬走改善居住条件的,也有舍不得搬的。住在千章巷66岁的杨国顺,就称自己是典型的“穷家难舍”,打父辈开始就生活在这里,“住出感情来了”。针对保护老城南的呼声,有人主张,老城南的历史文化可以通过照片、影像保留,可以到图书馆、博物馆去寻找、去体验,这样城市用地增加了,文化风貌也能得到永久的留存。
在2011年6月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南京属于开发强度应当小于20%的“优化开发区域”。按照南京4638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计算,在2020年以前,城镇建设用地的总规模应当为927.6平方公里,而目前南京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已经接近这个数值,可供开发使用的土地屈指可数。
材料6:
2011年8月28日,厦门市有关部门宣布,厦门环东海域的目标是建设“中国最美丽生态海湾”,打造“海西未来迈阿密”。其中,规划建设的“迈阿密式酒店群”含13个酒店地块,有家庭式的休闲度假酒店,也有商务人士的高端酒店和度假俱乐部式酒店,更有临海别墅,几乎全为五星级。“下了游艇直达酒店。届时,游客将在厚度为50厘米、质地优良的漳州白沙的人工沙滩上徜徉。”人工沙滩是厦门市这几年开发旅游房产业的一大法宝。但沙子是天然形成的,人造沙滩不仅减弱原先湿地具有的净化水质能力,沙子更是屡屡流失。而补沙就得采砂,又是对其他地方环境的一种破坏。投资3亿人民币、2007年9月才投入使用的号称福建最大的人造沙滩观音山人造海滩,被2009年的台风“莲花”打回了原形——大量的海泥被送到这块人工建造的黄金沙滩上,整个沙滩变成了泥滩。
近年来,厦门一直通过围填海扩大城区面积,自然岸线保留不多,到处是人攻的岸线。曲折的岸线没有来,已变成平直;海湾没有了,变成了陆地。厦门原来是海岛城市,到现在却变成了海湾城市。“滩涂对厦门很重要。原先污染排到海里,都是滩涂降解。滩涂消失后,对水质净化影响很大。”厦门市环境保护科研所陈工程师说,厦门的城市污水处理率高达90%多,但水质却一直没有改善,与填海带来的影响不无关系。上世纪90年代以前,厦门受台风影响并不大,但随着围填海进程,许多原本可以作为台风来临时缓冲区域的滩涂等潮间带,已经完全被水泥路和一幢幢酒店和海景房所替代,一旦有大台风或海啸降临,不能不令人担忧。
材料7:
文昌路横贯扬州城,路边不时闪现一株古树、一口古井、一座古塔,“镇守”市中心的则是明朝文昌阁,而让这些古董给车流让路的念头,一次次被否决。坐在铺着光绪年间青砖的小院里,扬州“双东”街区老街坊吴德祥很开心,因为今年用上了抽水马桶。“按规划修了化粪池,资金由政府出三成,我掏七成,再也不用倒马桶了!”扬州市12个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保护的每幢民居逐一修缮。目前,已有上千户古城民居完成了修缮,政府为之投入近10亿元。“园林多是宅”曾是老扬州精致生活的历史镜像。木香园主人徐鹏志说:“这几年,老城冒出了30多座私家园林。园主以中老年居多,他们多为工薪族,花十几万元,在自家院子修小园林,虽仅几十平方米,也是享受精致扬州,传承精致扬州。”他认为,设施便利,环境精致,老城照样能吸引年轻人,“园主中就有30多
1.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对城市规划的解释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这是狭义的城市规划概念。2005年,原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指出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是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件。广义的城市规划巳经超越了对城市进行物质性规划的层面,是涉及了城市空间、物质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公众权益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和总体性规划。
2.梧桐树对于南京人意义深远。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奉安大典,国民政府在市区中山南路等地沿途栽种了2万棵悬铃木,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其后梧桐树栽种范围逐步扩大到市区其他地段,由此形成了南京市独有的梧桐文化。2011年3月,市区太平北路曾经枝叶繁茂的梧桐树树枝突然一下子被统统砍掉,只剩下准备被移走的梧桐树干光秃秃地矗立在道路两边。一个月前,它们还如几公里外中山路两侧的同族那样高傲而挺拔,但如今已不见经年风华。因为在它们的根系下方,正在掘进着通向江北的地铁3号线。这些梧桐树因为“妨碍”规划建设中的地铁工程,需要将它们移走或砍掉。城市规划者没有想到,这个决定遭到了南京市文化界、经济界和市民团体的强烈反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市民自发参与的护树运动。最终,主管部门停止了移树、砍树行为,并承诺优化地铁线路规划建设方案。这一幕与5年前的场景如出一辙。2006年4月,南京市为建设地铁2号线,将190棵民国时期的梧桐树移植到当地的苗圃内,结果遭致市民强烈反对。在相关部门承诺保证被移植的树木存活率能达到80%后,打消了市民的部分疑虑。但其后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有关专家调查后发现,移栽后80%的梧桐树巳经死亡。
3.2011年编制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将南京城市性质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职能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一直是传统重工业产地。2010年数据显示,电子、石化、钢铁和汽车四大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363.2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63.1%,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石化、钢铁和电子产业。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有电子14所和东南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校,一度电子产业高度发达。目前电子产业在产值总量上仍然巨大,但作为南京最优势产业,现在已经被深圳等城市赶超。南京市几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江苏省内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基本上都低于无锡和苏州,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服务业成为南京市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内容,其中房地产等投资的作用尤为明显,南京市依赖城建等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特点比较突出。对此,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教授认为南京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很高,房地产行业属于服务业,商业地产发达,当地的房价和老百姓收入比重严重不匹配。”
4.上世纪80年代,南京市选择重点规划发展长江以北的浦口地区,希望能够建成类似大武汉那样的跨江鼎立之市。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南京人又寄望于把浦口建成“南京的浦东新区”。为了发展浦口,市政府将南京当时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放到了浦口,著名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纷纷在浦口建立校区,南京市政府曾用“从秦淮河到扬子江”来形容这个跨越式发展规划,但这个蓝图远未如愿。浦口的规划已经变更多次,把江北发展成为南京的汉口或浦东却始终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有专家分析认为制约因素之一在于交通,在于过江通道。“跳跃式发展,过江通道不通,怎么发展?”以过江通道为例,南京市新建的大桥基本都是服务于过路车辆,且收费高昂。由于几乎不为市内车辆服务,阻碍了过江战略的顺利实施。上海浦东开发之初,政府下定狠心,杨浦大桥等路桥不收费,由政府买单,由此促进了浦东的快速发展。但南京一直没有这样做。
江北浦口开发迟滞之下,南京市提出新的发展蓝图,先后决定大力开发河西地区和城南。河西地区指秦淮河以西,由于河西离南京城区非常近,近年来,在南京主办全运会的拉动下,该地区发展颇为迅捷,主要是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如今,河西地区住宅均价达到了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2000年后,南京市政府决定在城南江宁区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配合,大专院校再次在江宁建立校区,一同获得规划部署的还有地铁等城市轨道网络。随着南京高铁站落户城南地区,以京沪高铁南京南站为中心,市政府规划整合总面积180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目前建设已经启动。最新的政策显示,江北浦口地区将重新回到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舞台,移建地铁3号线正是为了解决南北两个新城之间的联系。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专家咨询组的专家认为:“一般规划确定了,就要按照规划做事,但很多地区的规划落实起来挺难。”据统计,从1981年到2011年,30年间南京市先后换了10任市长,很多任市长任期都不长,平均3年一任,几乎每任市长都有自己的城市规划和重点发展思路。
5.南京市的老城南地区凝聚着六朝、南唐以至明、清、民国各代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古都南京历史的一个缩影。著名古建筑专家黄老表示:“老南京以民居、园林为代表的粉墙青瓦、淡妆素裹的民间建筑,表现出交融激荡、和而不同的建筑风格特色。”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以老城南为代表的南京古老街区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
截至2003年,90%的南京老城区已被改造;2006年,老城南的颜料坊、钓鱼台、船板巷、门东、安品街等5处历史街区纳人改造计划,涉及40多条历史街巷、1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座古居院落;2009年,南京再次启动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老城南几片历史街区全部被列人“危改计划”,包括仅存的南捕厅、门东、门西和仓巷4处历史文化街区。截至2009年,剩余南京古城传统风貌片区仅占原老城总面积的2%;在安品街,以清代杨桂年故居为代表的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除后用于房地产开发;在南捕厅,以民国建筑王炳钧公馆为代表的老街区被拆除后用于建设“总部会所”及“独栋公寓”;在秦淮河西段,以清代北货果业公所为代表的五华里古河房被成片推平后用于建造仿古建筑群……
2006年,16位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和学者上书国务院,恳请立即停拆南京老城南,尤其反对市政府的“推平式”拆迁规划,要求保住南京的“根”。2009年4月底,29名专家学者两次联合上书呼吁保护老城南。老城南的原居民们心情也格外复杂。有急于搬走改善居住条件的,也有舍不得搬的。住在千章巷66岁的杨国顺,就称自己是典型的“穷家难舍”,打父辈开始就生活在这里,“住出感情来了”。针对保护老城南的呼声,有人主张,老城南的历史文化可以通过照片、影像保留,可以到图书馆、博物馆去寻找、去体验,这样城市用地增加了,文化风貌也能得到永久的留存。
在2011年6月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南京属于开发强度应当小于20%的“优化开发区域”。按照南京4638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计算,在2020年以前,城镇建设用地的总规模应当为927.6平方公里,而目前南京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已经接近这个数值,可供开发使用的土地屈指可数。
6.2011年8月28日,厦门市有关部门宣布,厦门环东海域的目标是建设“中国最美丽生态海湾”,打造“海西未来迈阿密”。其中,规划建设的“迈阿密式酒店群”含13个酒店地块,有家庭式的休闲度假酒店,也有商务人士的高端酒店和度假倶乐部式酒店,更有临海别墅,几乎全为五星级。“下了游艇直达酒店。届时,游客将在厚度为50厘米、质地优良的漳州白沙的人工沙滩上徜徉。”人工沙滩是厦门市这几年开发旅游房产业的一大法宝。但沙子是天然形成的,人造沙滩不仅减弱了原先湿地具有的净化水质能力,沙子更是屡屡流失。而补沙就得采沙,又是对其他地方环境的一种破坏。投资3亿人民币、2007年9月才投人使用的号称福建最大的人造沙滩观音山人造海滩,被2009年的台风“莲花”打回了原形——大量的海泥被送到这块人工建造的黄金沙滩上,整个沙滩变成了泥滩。
近年来,厦门一直通过围填海扩大城区面积,自然岸线保留不多,到处是人工岸线。曲折的岸线没有了,已变成平直;海湾没有了,变成了陆地。厦门原来是海岛城市,到现在却变成了海湾城市。“滩涂对厦门很重要。原先污染排到海里,都是滩涂降解。滩涂消失后,对水质净化影响很大。”厦门市环境保护科研所陈工程师说,厦门的城市污水处理率高达90%多,但水质却一直没有改善,与填海带来的影响不无关系。上世纪90年代以前,厦门受台风影响并不大,但随着围填海进程,许多原本可以作为台风来临时缓冲区域的滩涂等潮间带,已经完全被水泥路和一幢幢酒店、海景房所替代,一旦有大台风或海啸降临,不能不令人担忧。
7.文昌路横贯扬州城,路边不时闪现一株古树、一口古井、一座古塔,“镇守”市中心的则是明朝文昌阁,而让这些古董给车流让路的念头,一次次被否决。坐在铺着光绪年间青砖的小院里,扬州“双东”街区老街坊吴德祥很开心,因为今年用上了抽水马桶。“按规划修了化粪池,资金由政府出三成,我掏七成,再也不用倒马桶了!”扬州市12个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保护的每幢民居逐一修缮。目前,已有上千户古城民居完成了修缮,政府为之投入近10亿元。“园林多是宅”曾是老扬州精致生活的历史镜像。木香园主人徐鹏志说这几年,老城冒出了30多座私家园林。园主以中老年居多,他们多为工薪族,花十几万元,在自家院子修小园林,虽仅几十平方米,也是享受精致扬州,传承精致扬州。”他认为,设施便利,环境精致,老城照样能吸引年轻人,“园主中就有30多岁的。”
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教授说,扬州古城历史格
二、给定资料
  1.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对城市规划的解释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这是狭义的城市规划概念。2005年,原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指出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是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件。广义的城市规划已经超越了对城市进行物质性规划的层面,是涉及城市空间、物质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公众权益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和总体性规划。
  2.梧桐树对于南京人意义深远。l928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奉安大典,国民政府在市区中山南路等地沿途栽种了2万棵悬铃木,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其后梧桐树栽种范围逐步扩大到市区其他地段,由此形成了南京市独有的梧桐文化。2011年3月,市区太平北路曾经枝叶繁茂的梧桐树树叶突然一下子被统统砍掉,只剩下准备移走的梧桐树干光秃秃地矗立在道路两边。一个月前,它们还如几公里外中山路两侧的同族那样高傲而挺拔,但如今已不见经年风华。因为在它们的根系下方,正在掘进着通向江北的地铁3号线。这些梧桐树因为“妨碍”规划建设中的地铁工程,需要将它们移走或砍掉。城市规划者没有想到,这个决定遭到了南京市文化界、经济界和市民团体的强烈反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市民自发参与的护树运动。最终,主管部门停止了移树、砍树行为,并承诺优化地铁线路规划建设方案。这一幕与5年前的场景如出一辙。2006年4月,南京市为建设地铁2号线,将l90棵民国时期的梧桐树移植到当地的苗圃内,结果招致市民强烈反对。在相关部门承诺保证被移植的树木存活率达到80%后,打消了部分市民的疑虑。但其后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有关专家调查后发现,移栽后80%的梧桐树已经死亡。
  3.2011年编制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12020)》将南京城市性质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职能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一直是传统重工业产地。2010年数据显示,电子、石化、钢铁和汽车四大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363.26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63.1%,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石化、钢铁和电子产业。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有电子14所和东南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校,一度电子产业高度发达。目前电子产业在产值总量上仍然巨大,但作为南京最优势产业,现在已经被深圳等城市赶超。南京市几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江苏省内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基本上都低于无锡和苏州,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服务业成为南京市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内容,其中房地产等投资的作用尤为明显,南京市依赖城建等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特点比较突出。对此,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教授认为:“南京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很高,房地产行业属于服务业,商业地产发达,当地的房价和老百姓收入比重严重不匹配。”
  4.上世纪80年代,南京市选择重点规划发展长江以北的浦口地区,希望能够建成类似大武汉那样的跨江鼎立之市。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南京人又寄望于把浦口建成“南京的浦东新区”。为了发展浦口,市政府将南京当时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放到了浦口,著名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纷纷在浦口建立校区,南京市政府曾用“从秦淮河到扬子江”来形容这个跨越式发展规划,但这个蓝图远未如愿。浦口的规划已经变更多次,把江北发展成为南京的汉口或浦东却始终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有专家分析认为制约因素之一在于交通,在于过江通道。“跳跃式发展,过江通道不通,怎么发展”以过江通道为例,南京市新建的大桥基本都是服务于过路车辆,且收费高昂。由于几乎不为市内车辆服务,阻碍了过江战略的顺利实施。上海浦东开发之初,政府下定狠心,杨浦大桥等路桥不收费,由政府买单,由此促进了浦东的快速发展。但南京一直没有这样做。
江北浦口开发迟滞之下,南京市提出新的发展蓝图,先后决定大力开发河西地区和城南。河西地区指秦淮河以西,由于河西离南京城区非常近,近年来,在南京主办全运会的拉动下,该地区发展颇为迅捷,主要是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如今,河西地区住宅均价达到了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2000年后,南京市政府决定在城南江宁区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配合,大专院校再次在江宁建立校区,一同获得规划部署的还有地铁等城市轨道网络。随着南京高铁站落户城南地区,以京沪高铁南京南站为中心,市政府规划整合总面积180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目前建设已经启动。最新的政策显示,江北浦口地区将重新回到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舞台,拟建地铁3号线正是为了解决南北两个新城之间的联系。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专家咨询组的专家认为:“规划一般确定了,就要按照规划做事,但很多地区规划落实起来挺难。”据统计,从1931年到2011年,30年间南京市先后换了10任市长,很多任市长任期都不长,平均3年一任,几乎每任市长都有自己的城市规划和重点发展思路。
  5.南京市的老城南地区凝聚着六朝、南唐以至明、清、民国各代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古都南京历史的一个缩影。著名古建筑专家黄老表示:“老南京以民居、园林为代表的粉墙青瓦、淡妆素裹的民间建筑,表现出交融激荡、和而不同的建筑风格特色。”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以老城南为代表的南京古老街区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
截至2003年,90%的南京老城区已被改造;2006年,老城南的颜料坊、钓鱼台、船板巷、门东、安品街等S处历史街区纳入改造计划,涉及40多条历史街巷、1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座古居院落;2009年,南京再次启动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老城南几片历史街区全部被列入“危改计划”,包括仅存的南捕厅、门东、门西和仓巷4处历史文化街区。截至2009年,剩余南京古城传统风貌片区仅占原老城总面积的2%;在安品街,以清代杨桂年故居为代表的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除后用于房地产开发;在南捕厅,以民国建筑王炳钧公馆为代表的老街区被拆除后用于建设“总部会所”及“独栋公寓”;在秦淮河西段,以清代北货果业公所为代表的五华里古河房被成片推平后用于建造仿古建筑群……
2006年,l6位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和学者上书国务院,恳请立即停拆南京老城南,尤其反对市政府的“推平式”拆迁规划,要求保住南京的“根”。2009年4月底,29名专家学者两次联合上书呼吁保护老城南。老城南的原居民们心情也格外复杂。有急于搬走改善居住条件的,也有舍不得搬的。住在千章巷66岁的杨国顺,就称自己是典型的“穷家难舍”,打父辈开始就生活在这里,“住出感情来了”。针对保护老城南的呼声,有人主张,老城南的历史文化可以通过照片、影像保留,可以到图书馆、博物馆去寻找、去体验,这样城市用地增加了,文化风貌也能得到永久的留存。
  在2011年6月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南京属于开发强度应当小于20%的“优化开发区域”。按照南京4638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计算,在2020年以前,城镇建设用地的总规模应当为927.6平方公里,而目前南京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已经接近这个数值,可供开发使用的土地屈指可数。
  6.2011年8月28日,厦门市有关部门宣布,厦门环东海域的目标是建设“中国最美丽生态海湾”,打造“海西未来迈阿密”。其中,规划建设的“迈阿密式酒店群”含13个酒店地块,有家庭式的休闲度假酒店,也有商务人士的高端酒店和度假俱乐部式酒店,更有临海别墅,几乎全为五星级。“下了游艇直达酒店。届时,游客将在厚度为50厘米、质地优良的漳州白沙的人工沙滩上徜徉。”人工沙滩是厦门市这几年开发旅游房产业的一大法宝。但沙子是天然形成的,人造沙滩不仅减弱了原先湿地具有的净化水质能力,沙子更是屡屡流失。而补沙就得采沙,又是对其他地方环境的一种破坏。投资3亿人民币、2007年9月才投入使用的号称福建最大的人造沙滩观音山人造海滩,被2009年的台风“莲花”打回了原形——大量的海泥被送到这块人工建造的黄金沙滩上,整个沙滩变成了泥滩。
  近年来,厦门一直通过围填海扩大城区面积,自然岸线保留不多,到处是人工的岸线。曲折的岸线没有了,已变成平直;海湾没有了,变成了陆地。厦门原来是海岛城市,到现在却变成了海湾城市。“滩涂对厦门很重要。原先污染排到海里,都是滩涂降解。滩涂消失后,对水质净化影响很大。”厦门市环境保护科研所陈工程师说,厦门的城市污水处理率高达90%多,但水质却一直没有改善,与填海带来的影响不无关系。上世纪90年代以前,厦门受台风影响并不大,但随着围填海进程,许多原本可以作为台风来临时的缓冲区域的滩涂等潮间带,已经完全被水泥路和一幢幢酒店、海景房所替代,一旦有大台风或海啸降临,不能不令人担忧。
  7.文昌路横贯扬州城,路边不时闪现一株古树、一口古井、一座古塔,“镇守”市中心的则是明朝文昌阁,而让这些古董给车流让路的念头,一次次被否决。坐在铺着光绪年间青砖的小院里,扬州“双东”街区老街坊吴德祥很开心,因为今年用上了抽水马桶。“按规划修了化粪池,资金由政府出三成,我掏七成,再也不用倒马桶了!”扬州市对12个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保护的每幢民居逐一修缮。目前,已有上千户古城民居完成了修缮,政府为之投入近10亿元。“园林多是宅”曾是老扬州精致生活的历史镜像。木香园主人徐鹏志说:“这几年,老城冒出了30多座私家园林。园主以中老年居多,他们多为工薪族,花十几万元,在自家院子修小园林,虽仅几十平方米,也是享受精致扬州,传承精致扬州。”他认为,设施便利,环境精致,老城照样能吸引年轻人,“园主中就有30多岁的”。
  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教授说,扬州古城历史格局基本完整存留,这在全国110座历史文化
给定资料
1.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对城市规划的解释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这是狭义的城市规划概念。2005年,原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指出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是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件。广义的城市规划已经超越了对城市进行物质性规划的层面,是涉及了城市空间、物质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公众权益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和总体性规划。
2.梧桐树对于南京人意义深远。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奉安大典,国民政府在市区中山南路等地沿途栽种了2万棵悬铃木,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其后梧桐树栽种范围逐步扩大到市区其他地段,由此形成了南京市独有的梧桐文化。2011年3月,市区太平北路曾经枝叶繁茂的梧桐树树枝突然一下子被统统砍掉,只剩下准备被移走的梧桐树干光秃秃地矗立在道路两边。一个月前,它们还如几公里外中山路两侧的同族那样高傲而挺拔,但如今已不见经年风华。因为在它们的根系下方,正在掘进着通向江北的地铁3号线。这些梧桐树因为“妨碍”规划建设中的地铁工程,需要将它们移走或砍掉。城市规划者没有想到,这个决定遭到了南京市文化界、经济界和市民团体的强烈反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市民自发参与的护树运动。最终,主管部门停止了移树、砍树行为,并承诺优化地铁线路规划建设方案。这一幕与5年前的场景如出一辙。2006年4月,南京市为建设地铁2号线,将190棵民国时期的梧桐树移植到当地的苗圃内,结果遭致市民强烈反对。在相关部门承诺保证被移植的树木存活率能达到80%后,打消了市民的部分疑虑。但其后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有关专家调查后发现,移栽后80%的梧桐树已经死亡。
3.2011年编制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将南京城市性质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职能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一直是传统重工业产地。2010年数据显示,电子、石化、钢铁和汽车四大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363.2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63.1%,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石化、钢铁和电子产业。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有电子14所和东南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校,一度电子产业高度发达。目前电子产业在产值总量上仍然巨大,但作为南京最优势产业,现在已经被深圳等城市赶超。南京市几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江苏省内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基本上都低于无锡和苏州,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服务业成为南京市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内容,其中房地产等投资的作用尤为明显,南京市依赖城建等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特点比较突出。对此,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教授认为:“南京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很高,房地产行业属于服务业,商业地产发达,当地的房价和老百姓收入比重严重不匹配。”
4.上世纪80年代,南京市选择重点规划发展长江以北的浦口地区,希望能够建成类似大武汉那样的跨江鼎立之市。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南京人又寄望于把浦口建成“南京的浦东新区”。为了发展浦口,市政府将南京当时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放到了浦口,著名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纷纷在浦口建立校区,南京市政府曾用“从秦淮河到扬子江”来形容这个跨越式发展规划,但这个蓝图远未如愿。浦口的规划已经变更多次,把江北发展成为南京的汉口或浦东却始终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有专家分析认为制约因素之一在于交通,在于过江通道。“跳跃式发展,过江通道不通,怎么发展?”以过江通道为例,南京市新建的大桥基本都是服务于过路车辆,且收费高昂。由于几乎不为市内车辆服务,阻碍了过江战略的顺利实施。上海浦东开发之初,政府下定狠心,杨浦大桥等路桥不收费,由政府买单,由此促进了浦东的快速发展。但南京一直没有这样做。
江北浦口开发迟滞之下,南京市提出新的发展蓝图,先后决定大力开发河西地区和城南。河西地区指秦淮河以西,由于河西离南京城区非常近,近年来,在南京主办全运会的拉动下,该地区发展颇为迅捷,主要是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如今,河西地区住宅均价达到了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2000年后,南京市政府决定在城南江宁区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配合,大专院校再次在江宁建立校区,一同获得规划部署的还有地铁等城市轨道网络。随着南京高铁站落户城南地区,以京沪高铁南京南站为中心,市政府规划整合总面积180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目前建设已经启动。最新的政策显示,江北浦口地区将重新回到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舞台,移建地铁3号线正是为了解决南北两个新城之间的联系。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专家咨询组的专家认为:“一般规划确定了,就要按照规划做事,但很多地区的规划落实起来挺难。”据统计,从1981年到2011年,30年间南京市先后换了10任市长,很多任市长任期都不长,平均3年一任,几乎每任市长都有自己的城市规划和重点发展思路。
5.南京市的老城南地区凝聚着六朝、南唐以至明、清、民国各代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古都南京历史的一个缩影。著名古建筑专家黄老表示:“老南京以民居、园林为代表的粉墙青瓦、淡妆素裹的民间建筑,表现出交融激荡、和而不同的建筑风格特色。”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以老城南为代表的南京古老街区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
截至2003年,90%的南京老城区已被改造;2006年,老城南的颜料坊、钓鱼台、船板巷、门东、安品街等5处历史街区纳入改造计划,涉及40多条历史街巷、1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座古居院落;2009年,南京再次启动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老城南几片历史街区全部被列入“危改计划”,包括仅存的南捕厅、门东、门西和仓巷4处历史文化街区。截至2009年,剩余南京古城传统风貌片区仅占原老城总面积的2%;在安品街,以清代杨桂年故居为代表的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除后用于房地产开发;在南捕厅,以民国建筑王炳钧公馆为代表的老街区被拆除后用于建设“总部会所”及“独栋公寓”;在秦淮河西段,以清代北货果业公所为代表的五华里古河房被成片推平后用于建造仿古建筑群……
2006年,16位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和学者上书国务院,恳请立即停拆南京老城南,尤其反对市政府的“推平式”拆迁规划,要求保住南京的“根”。2009年4月底,29名专家学者两次联合上书呼吁保护老城南。老城南的原居民们心情也格外复杂。有急于搬走改善居住条件的,也有舍不得搬的。住在千章巷66岁的杨国顺,就称自己是典型的“穷家难舍”,打父辈开始就生活在这里,“住出感情来了”。针对保护老城南的呼声,有人主张,老城南的历史文化可以通过照片、影像保留,可以到图书馆、博物馆去寻找、去体验,这样城市用地增加了,文化风貌也能得到永久的留存。
在2011年6月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南京属于开发强度应当小于20%的“优化开发区域”。按照南京4638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计算,在2020年以前,城镇建设用地的总规模应当为927.6平方公里,而目前南京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已经接近这个数值,可供开发使用的土地屈指可数。
6.2011年8月28日,厦门市有关部门宣布,厦门环东海域的目标是建设“中国最美丽生态海湾”,打造“海西未来迈阿密”。其中,规划建设的“迈阿密式酒店群”含13个酒店地块,有家庭式的休闲度假酒店,也有商务人士的高端酒店和度假俱乐部式酒店,更有临海别墅,几乎全为五星级。“下了游艇直达酒店。届时,游客将在厚度为50厘米、质地优良的漳州白沙的人工沙滩上徜徉。”人工沙滩是厦门市这几年开发旅游房产业的一大法宝。但沙子是天然形成的,人造沙滩不仅减弱了原先湿地具有的净化水质能力,沙子更是屡屡流失。而补沙就得采沙,又是对其他地方环境的一种破坏。投资3亿人民币、2007年9月才投入使用的号称福建最大的人造沙滩观音山人造海滩,被2009年的台风“莲花”打回了原形——大量的海泥被送到这块人工建造的黄金沙滩上,整个沙滩变成了泥滩。
近年来,厦门一直通过围填海扩大城区面积,自然岸线保留不多,到处是人工岸线。曲折的岸线没有了,已变成平直;海湾没有了,变成了陆地。厦门原来是海岛城市,到现在却变成了海湾城市。“滩涂对厦门很重要。原先污染排到海里,都是滩涂降解。滩涂消失后,对水质净化影响很大。”厦门市环境保护科研所陈工程师说,厦门的城市污水处理率高达90%多,但水质却一直没有改善,与填海带来的影响不无关系。上世纪90年代以前,厦门受台风影响并不大,但随着围填海进程,许多原本可以作为台风来临时缓冲区域的滩涂等潮间带,已经完全被水泥路和一幢幢酒店、海景房所替代,一旦有大台风或海啸降临,不能不令人担忧。
7.文昌路横贯扬州城,路边不时闪现一株古树、一口古井、一座古塔,“镇守”市中心的则是明朝文昌阁,而让这些古董给车流让路的念头,一次次被否决。坐在铺着光绪年间青砖的小院里,扬州“双东”街区老街坊吴德祥很开心,因为今年用上了抽水马桶。“按规划修了化粪池,资金由政府出三成,我掏七成,再也不用倒马桶了!”扬州市12个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保护的每幢民居逐一修缮。目前,已有上千户古城民居完成了修缮,政府为之投入近10亿元。“园林多是宅”曾是老扬州精致生活的历史镜像。木香园主人徐鹏志说:“这几年,老城冒出了30多座私家园林。园主以中老年居多,他们多为工薪族,花十几万元,在自家院子修小园林,虽仅几十平方米,也是享受精致扬州,传承精致扬州。”他认为,设施便利,环境精致,老城照样能吸引年轻人,“园主中就有30多岁的。”
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教授说,扬州古城历史格局基本完整存留,这在全国11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极少

二、给定资料  1.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对城市规划的解释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这是狭义的城市规划概念。2005年,原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指出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是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件。广义的城市规划已经超越了对城市进行物质性规划的层面,是涉及城市空间、物质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公众权益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和总体性规划。  2.梧桐树对于南京人意义深远。l928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奉安大典,国民政府在市区中山南路等地沿途栽种了2万棵悬铃木,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其后梧桐树栽种范围逐步扩大到市区其他地段,由此形成了南京市独有的梧桐文化。2011年3月,市区太平北路曾经枝叶繁茂的梧桐树树叶突然一下子被统统砍掉,只剩下准备移走的梧桐树干光秃秃地矗立在道路两边。一个月前,它们还如几公里外中山路两侧的同族那样高傲而挺拔,但如今已不见经年风华。因为在它们的根系下方,正在掘进着通向江北的地铁3号线。这些梧桐树因为“妨碍”规划建设中的地铁工程,需要将它们移走或砍掉。城市规划者没有想到,这个决定遭到了南京市文化界、经济界和市民团体的强烈反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市民自发参与的护树运动。最终,主管部门停止了移树、砍树行为,并承诺优化地铁线路规划建设方案。这一幕与5年前的场景如出一辙。2006年4月,南京市为建设地铁2号线,将l90棵民国时期的梧桐树移植到当地的苗圃内,结果招致市民强烈反对。在相关部门承诺保证被移植的树木存活率达到80%后,打消了部分市民的疑虑。但其后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有关专家调查后发现,移栽后80%的梧桐树已经死亡。  3.2011年编制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12020)》将南京城市性质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职能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一直是传统重工业产地。2010年数据显示,电子、石化、钢铁和汽车四大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363.26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比重达63.1%,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石化、钢铁和电子产业。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有电子14所和东南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校,一度电子产业高度发达。目前电子产业在产值总量上仍然巨大,但作为南京最优势产业,现在已经被深圳等城市赶超。南京市几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江苏省内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基本上都低于无锡和苏州,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服务业成为南京市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内容,其中房地产等投资的作用尤为明显,南京市依赖城建等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特点比较突出。对此,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教授认为:“南京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很高,房地产行业属于服务业,商业地产发达,当地的房价和老百姓收入比重严重不匹配。”  4.上世纪80年代,南京市选择重点规划发展长江以北的浦口地区,希望能够建成类似大武汉那样的跨江鼎立之市。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南京人又寄望于把浦口建成“南京的浦东新区”。为了发展浦口,市政府将南京当时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放到了浦口,著名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纷纷在浦口建立校区,南京市政府曾用“从秦淮河到扬子江”来形容这个跨越式发展规划,但这个蓝图远未如愿。浦口的规划已经变更多次,把江北发展成为南京的汉口或浦东却始终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有专家分析认为制约因素之一在于交通,在于过江通道。“跳跃式发展,过江通道不通,怎么发展”以过江通道为例,南京市新建的大桥基本都是服务于过路车辆,且收费高昂。由于几乎不为市内车辆服务,阻碍了过江战略的顺利实施。上海浦东开发之初,政府下定狠心,杨浦大桥等路桥不收费,由政府买单,由此促进了浦东的快速发展。但南京一直没有这样做。江北浦口开发迟滞之下,南京市提出新的发展蓝图,先后决定大力开发河西地区和城南。河西地区指秦淮河以西,由于河西离南京城区非常近,近年来,在南京主办全运会的拉动下,该地区发展颇为迅捷,主要是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如今,河西地区住宅均价达到了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2000年后,南京市政府决定在城南江宁区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配合,大专院校再次在江宁建立校区,一同获得规划部署的还有地铁等城市轨道网络。随着南京高铁站落户城南地区,以京沪高铁南京南站为中心,市政府规划整合总面积180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目前建设已经启动。最新的政策显示,江北浦口地区将重新回到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舞台,拟建地铁3号线正是为了解决南北两个新城之间的联系。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专家咨询组的专家认为:“规划一般确定了,就要按照规划做事,但很多地区规划落实起来挺难。”据统计,从1931年到2011年,30年间南京市先后换了10任市长,很多任市长任期都不长,平均3年一任,几乎每任市长都有自己的城市规划和重点发展思路。  5.南京市的老城南地区凝聚着六朝、南唐以至明、清、民国各代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古都南京历史的一个缩影。著名古建筑专家黄老表示:“老南京以民居、园林为代表的粉墙青瓦、淡妆素裹的民间建筑,表现出交融激荡、和而不同的建筑风格特色。”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以老城南为代表的南京古老街区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截至2003年,90%的南京老城区已被改造;2006年,老城南的颜料坊、钓鱼台、船板巷、门东、安品街等S处历史街区纳入改造计划,涉及40多条历史街巷、1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座古居院落;2009年,南京再次启动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老城南几片历史街区全部被列入“危改计划”,包括仅存的南捕厅、门东、门西和仓巷4处历史文化街区。截至2009年,剩余南京古城传统风貌片区仅占原老城总面积的2%;在安品街,以清代杨桂年故居为代表的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除后用于房地产开发;在南捕厅,以民国建筑王炳钧公馆为代表的老街区被拆除后用于建设“总部会所”及“独栋公寓”;在秦淮河西段,以清代北货果业公所为代表的五华里古河房被成片推平后用于建造仿古建筑群……2006年,l6位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和学者上书国务院,恳请立即停拆南京老城南,尤其反对市政府的“推平式”拆迁规划,要求保住南京的“根”。2009年4月底,29名专家学者两次联合上书呼吁保护老城南。老城南的原居民们心情也格外复杂。有急于搬走改善居住条件的,也有舍不得搬的。住在千章巷66岁的杨国顺,就称自己是典型的“穷家难舍”,打父辈开始就生活在这里,“住出感情来了”。针对保护老城南的呼声,有人主张,老城南的历史文化可以通过照片、影像保留,可以到图书馆、博物馆去寻找、去体验,这样城市用地增加了,文化风貌也能得到永久的留存。  在2011年6月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南京属于开发强度应当小于20%的“优化开发区域”。按照南京4638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计算,在2020年以前,城镇建设用地的总规模应当为927.6平方公里,而目前南京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已经接近这个数值,可供开发使用的土地屈指可数。  6.2011年8月28日,厦门市有关部门宣布,厦门环东海域的目标是建设“中国最美丽生态海湾”,打造“海西未来迈阿密”。其中,规划建设的“迈阿密式酒店群”含13个酒店地块,有家庭式的休闲度假酒店,也有商务人士的高端酒店和度假俱乐部式酒店,更有临海别墅,几乎全为五星级。“下了游艇直达酒店。届时,游客将在厚度为50厘米、质地优良的漳州白沙的人工沙滩上徜徉。”人工沙滩是厦门市这几年开发旅游房产业的一大法宝。但沙子是天然形成的,人造沙滩不仅减弱了原先湿地具有的净化水质能力,沙子更是屡屡流失。而补沙就得采沙,又是对其他地方环境的一种破坏。投资3亿人民币、2007年9月才投入使用的号称福建最大的人造沙滩观音山人造海滩,被2009年的台风“莲花”打回了原形——大量的海泥被送到这块人工建造的黄金沙滩上,整个沙滩变成了泥滩。  近年来,厦门一直通过围填海扩大城区面积,自然岸线保留不多,到处是人工的岸线。曲折的岸线没有了,已变成平直;海湾没有了,变成了陆地。厦门原来是海岛城市,到现在却变成了海湾城市。“滩涂对厦门很重要。原先污染排到海里,都是滩涂降解。滩涂消失后,对水质净化影响很大。”厦门市环境保护科研所陈工程师说,厦门的城市污水处理率高达90%多,但水质却一直没有改善,与填海带来的影响不无关系。上世纪90年代以前,厦门受台风影响并不大,但随着围填海进程,许多原本可以作为台风来临时的缓冲区域的滩涂等潮间带,已经完全被水泥路和一幢幢酒店、海景房所替代,一旦有大台风或海啸降临,不能不令人担忧。  7.文昌路横贯扬州城,路边不时闪现一株古树、一口古井、一座古塔,“镇守”市中心的则是明朝文昌阁,而让这些古董给车流让路的念头,一次次被否决。坐在铺着光绪年间青砖的小院里,扬州“双东”街区老街坊吴德祥很开心,因为今年用上了抽水马桶。“按规划修了化粪池,资金由政府出三成,我掏七成,再也不用倒马桶了!”扬州市对12个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保护的每幢民居逐一修缮。目前,已有上千户古城民居完成了修缮,政府为之投入近10亿元。“园林多是宅”曾是老扬州精致生活的历史镜像。木香园主人徐鹏志说:“这几年,老城冒出了30多座私家园林。园主以中老年居多,他们多为工薪族,花十几万元,在自家院子修小园林,虽仅几十平方米,也是享受精致扬州,传承精致扬州。”他认为,设施便利,环境精致,老城照样能吸引年轻人,“园主中就有30多岁的”。  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教授说,扬州古城历史格局基本完整存留,这在全国11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极少见。2000年,扬州确立了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目标,在实践中摸索、积累了很多古城建设的经验,

给定资料1.我国《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对城市规划的解释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总体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这是狭义的城市规划概念。2005年,原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指出城市规划是促进城市科学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是保障城市公共安全与公众利益的重要公共政策,是指导城市科学发展的法规性文件。广义的城市规划已经超越了对城市进行物质性规划的层面,是涉及了城市空间、物质形态、文化传统、社会结构和产业经济、公众权益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和总体性规划。2.梧桐树对于南京人意义深远。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奉安大典,国民政府在市区中山南路等地沿途栽种了2万棵悬铃木,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其后梧桐树栽种范围逐步扩大到市区其他地段,由此形成了南京市独有的梧桐文化。2011年3月,市区太平北路曾经枝叶繁茂的梧桐树树枝突然一下子被统统砍掉,只剩下准备被移走的梧桐树干光秃秃地矗立在道路两边。一个月前,它们还如几公里外中山路两侧的同族那样高傲而挺拔,但如今已不见经年风华。因为在它们的根系下方,正在掘进着通向江北的地铁3号线。这些梧桐树因为“妨碍”规划建设中的地铁工程,需要将它们移走或砍掉。城市规划者没有想到,这个决定遭到了南京市文化界、经济界和市民团体的强烈反对,并由此引发了一场市民自发参与的护树运动。最终,主管部门停止了移树、砍树行为,并承诺优化地铁线路规划建设方案。这一幕与5年前的场景如出一辙。2006年4月,南京市为建设地铁2号线,将190棵民国时期的梧桐树移植到当地的苗圃内,结果遭致市民强烈反对。在相关部门承诺保证被移植的树木存活率能达到80%后,打消了市民的部分疑虑。但其后经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有关专家调查后发现,移栽后80%的梧桐树已经死亡。3.2011年编制的《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将南京城市性质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国家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职能定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国家重要创新基地、区域现代服务中心、‘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滨江生态宜居城市”。新中国成立后南京一直是传统重工业产地。2010年数据显示,电子、石化、钢铁和汽车四大产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5363.26亿元,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63.1%,其中贡献最大的是石化、钢铁和电子产业。上世纪90年代,南京市有电子14所和东南大学等一批科研院校,一度电子产业高度发达。目前电子产业在产值总量上仍然巨大,但作为南京最优势产业,现在已经被深圳等城市赶超。南京市几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江苏省内国家级开发区排名中,基本上都低于无锡和苏州,新兴产业发展相对较为缓慢。服务业成为南京市产业规划重点发展的内容,其中房地产等投资的作用尤为明显,南京市依赖城建等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特点比较突出。对此,河海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教授认为:“南京的第三产业投资比例很高,房地产行业属于服务业,商业地产发达,当地的房价和老百姓收入比重严重不匹配。”4.上世纪80年代,南京市选择重点规划发展长江以北的浦口地区,希望能够建成类似大武汉那样的跨江鼎立之市。到了上世纪90年代,南京人又寄望于把浦口建成“南京的浦东新区”。为了发展浦口,市政府将南京当时唯一的国家级高新区放到了浦口,著名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纷纷在浦口建立校区,南京市政府曾用“从秦淮河到扬子江”来形容这个跨越式发展规划,但这个蓝图远未如愿。浦口的规划已经变更多次,把江北发展成为南京的汉口或浦东却始终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有专家分析认为制约因素之一在于交通,在于过江通道。“跳跃式发展,过江通道不通,怎么发展?”以过江通道为例,南京市新建的大桥基本都是服务于过路车辆,且收费高昂。由于几乎不为市内车辆服务,阻碍了过江战略的顺利实施。上海浦东开发之初,政府下定狠心,杨浦大桥等路桥不收费,由政府买单,由此促进了浦东的快速发展。但南京一直没有这样做。江北浦口开发迟滞之下,南京市提出新的发展蓝图,先后决定大力开发河西地区和城南。河西地区指秦淮河以西,由于河西离南京城区非常近,近年来,在南京主办全运会的拉动下,该地区发展颇为迅捷,主要是房地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如今,河西地区住宅均价达到了每平方米2万元以上。2000年后,南京市政府决定在城南江宁区建设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配合,大专院校再次在江宁建立校区,一同获得规划部署的还有地铁等城市轨道网络。随着南京高铁站落户城南地区,以京沪高铁南京南站为中心,市政府规划整合总面积180平方公里的南部新城,目前建设已经启动。最新的政策显示,江北浦口地区将重新回到城市规划建设的中心舞台,移建地铁3号线正是为了解决南北两个新城之间的联系。国家发改委区域规划专家咨询组的专家认为:“一般规划确定了,就要按照规划做事,但很多地区的规划落实起来挺难。”据统计,从1981年到2011年,30年间南京市先后换了10任市长,很多任市长任期都不长,平均3年一任,几乎每任市长都有自己的城市规划和重点发展思路。5.南京市的老城南地区凝聚着六朝、南唐以至明、清、民国各代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古都南京历史的一个缩影。著名古建筑专家黄老表示:“老南京以民居、园林为代表的粉墙青瓦、淡妆素裹的民间建筑,表现出交融激荡、和而不同的建筑风格特色。”然而,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以老城南为代表的南京古老街区开始面临严峻的考验。截至2003年,90%的南京老城区已被改造;2006年,老城南的颜料坊、钓鱼台、船板巷、门东、安品街等5处历史街区纳入改造计划,涉及40多条历史街巷、10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近千座古居院落;2009年,南京再次启动大规模危旧房改造,老城南几片历史街区全部被列入“危改计划”,包括仅存的南捕厅、门东、门西和仓巷4处历史文化街区。截至2009年,剩余南京古城传统风貌片区仅占原老城总面积的2%;在安品街,以清代杨桂年故居为代表的多处文物保护单位被拆除后用于房地产开发;在南捕厅,以民国建筑王炳钧公馆为代表的老街区被拆除后用于建设“总部会所”及“独栋公寓”;在秦淮河西段,以清代北货果业公所为代表的五华里古河房被成片推平后用于建造仿古建筑群……2006年,16位著名文物保护专家和学者上书国务院,恳请立即停拆南京老城南,尤其反对市政府的“推平式”拆迁规划,要求保住南京的“根”。2009年4月底,29名专家学者两次联合上书呼吁保护老城南。老城南的原居民们心情也格外复杂。有急于搬走改善居住条件的,也有舍不得搬的。住在千章巷66岁的杨国顺,就称自己是典型的“穷家难舍”,打父辈开始就生活在这里,“住出感情来了”。针对保护老城南的呼声,有人主张,老城南的历史文化可以通过照片、影像保留,可以到图书馆、博物馆去寻找、去体验,这样城市用地增加了,文化风貌也能得到永久的留存。在2011年6月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南京属于开发强度应当小于20%的“优化开发区域”。按照南京4638平方公里的区域面积计算,在2020年以前,城镇建设用地的总规模应当为927.6平方公里,而目前南京市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已经接近这个数值,可供开发使用的土地屈指可数。6.2011年8月28日,厦门市有关部门宣布,厦门环东海域的目标是建设“中国最美丽生态海湾”,打造“海西未来迈阿密”。其中,规划建设的“迈阿密式酒店群”含13个酒店地块,有家庭式的休闲度假酒店,也有商务人士的高端酒店和度假俱乐部式酒店,更有临海别墅,几乎全为五星级。“下了游艇直达酒店。届时,游客将在厚度为50厘米、质地优良的漳州白沙的人工沙滩上徜徉。”人工沙滩是厦门市这几年开发旅游房产业的一大法宝。但沙子是天然形成的,人造沙滩不仅减弱了原先湿地具有的净化水质能力,沙子更是屡屡流失。而补沙就得采沙,又是对其他地方环境的一种破坏。投资3亿人民币、2007年9月才投入使用的号称福建最大的人造沙滩观音山人造海滩,被2009年的台风“莲花”打回了原形——大量的海泥被送到这块人工建造的黄金沙滩上,整个沙滩变成了泥滩。近年来,厦门一直通过围填海扩大城区面积,自然岸线保留不多,到处是人工岸线。曲折的岸线没有了,已变成平直;海湾没有了,变成了陆地。厦门原来是海岛城市,到现在却变成了海湾城市。“滩涂对厦门很重要。原先污染排到海里,都是滩涂降解。滩涂消失后,对水质净化影响很大。”厦门市环境保护科研所陈工程师说,厦门的城市污水处理率高达90%多,但水质却一直没有改善,与填海带来的影响不无关系。上世纪90年代以前,厦门受台风影响并不大,但随着围填海进程,许多原本可以作为台风来临时缓冲区域的滩涂等潮间带,已经完全被水泥路和一幢幢酒店、海景房所替代,一旦有大台风或海啸降临,不能不令人担忧。7.文昌路横贯扬州城,路边不时闪现一株古树、一口古井、一座古塔,“镇守”市中心的则是明朝文昌阁,而让这些古董给车流让路的念头,一次次被否决。坐在铺着光绪年间青砖的小院里,扬州“双东”街区老街坊吴德祥很开心,因为今年用上了抽水马桶。“按规划修了化粪池,资金由政府出三成,我掏七成,再也不用倒马桶了!”扬州市12个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保护的每幢民居逐一修缮。目前,已有上千户古城民居完成了修缮,政府为之投入近10亿元。“园林多是宅”曾是老扬州精致生活的历史镜像。木香园主人徐鹏志说:“这几年,老城冒出了30多座私家园林。园主以中老年居多,他们多为工薪族,花十几万元,在自家院子修小园林,虽仅几十平方米,也是享受精致扬州,传承精致扬州。”他认为,设施便利,环境精致,老城照样能吸引年轻人,“园主中就有30多岁的。”古城保护专家、同济大学阮教授说,扬州古城历史格局基本完整存留,这在全国110座历史文化名城中极少见。2000年,扬州确立了建设“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目标,在实践中探索、积累了很多古城建设的经验,比如整治历史街区,只“补牙”(修缮危房)